团体标准网
文库搜索
切换导航
文件分类
频道
仅15元无限下载
联系我们
问题反馈
文件分类
仅15元无限下载
联系我们
问题反馈
批量下载
SN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3683—2013 松针褐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ycosphaerella gibsonii H. C. Evans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13-08-30发布 2014-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SN/T3683—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剑、纪睿、廖太林、张萍、陈雪娇、李云飞、李刚、王振华、李百胜。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SN/T3683—2013 松针褐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进出境植物检疫中松针褐枯病菌MycosphaerellagibsoniiH.C.Evans的检疫鉴定 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来自松针褐枯病菌疫区的寄主植物苗木、切枝以及松针的检疫。 2松针褐枯病菌基本信息 学名:MycosphaerellagibsoniiH.C.Evans1984 异名:Cercospora pini-densiflorae Hori &Nambu,Cercoseptoria pini-densiflorae (Hori &.Nam bu) Deighton 英文名:Brownneedleblightofpine,cercosporapineblight 分类地位:松针褐枯病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mycetes),球腔菌 科(Mycosphaerellaceae),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其无性阶段为Pseudocercosporapini densiflorae (Hori&Nambu)Deighton 1987。 传播途径:松针褐枯病菌通过风、雨水作近距离传播,随带菌苗木、切枝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松针褐枯病菌的其他相关信息参见附录A。 3方法原理 本方法遵循以松针褐枯病菌的形态特征为主,为害症状、寄主及地理分布为辅的鉴定原则。 4仪器和用具 4.1仪器 显微镜,超净工作台,电子天平,光照培养箱,高压灭菌锅。 4.2用具 培养皿、烧杯、三角瓶、镊子、剪刀、移植环、载玻片、盖玻片、量筒、吸管、酒精灯、 5i 试剂、材料和培养基 5.1试剂和材料 V8汁、葡萄糖、琼脂、无菌水、75%酒精、马铃薯、松针。 5.2培养基 V8汁加松针煎汁培养基(P-V)、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培养基配方见附录B。 1 SN/T3683—2013 6鉴定方法 6.1症状检查 检查幼苗针叶是否环死、脱落,是否有浅绿色、黄褐色至灰色的病斑,观察病斑上有无黑点。将疑似 感病样品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检验。 6.2切片检验 选取疑似感病样品,用剪刀剪取针叶组织(长约5mm),切片,从中选择片薄而带有黑点部分的切 片,用移植环移于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子座、分生孢子梗以及分生孢子特征。如针叶 病斑无子实体或子实体未成熟,可将感病针叶在25℃~30℃条件下保湿培养,待子实体长出并成熟后 再做切片镜检。时间约需20d。 6.3分离培养 在典型病斑中切取小块病组织,在75%酒精中浸30S,用无菌水冲洗3次后置于P-V培养基上, 25℃光照培养12h与0℃~10℃黑暗培养12h交替进行。经纯化培养后,观察菌落生长性状,12d 后镜检。 7鉴定特征 7.1无性阶段 分生孢子梗密集,丛生,暗褐色,直或稍弯,极少分隔,不分枝;大小2.5um×(10um~45um)。分 生孢子产生部位不加厚,无疤痕而具细点。分生孢子单生,淡黄褐色,长棍棒形,直或微弯,3~7分隔, 基部平截或圆,不加厚,顶端钝圆:大小(20μm~60μm)×(2.5μm~4.5μm),大多数为(40μm~ 50 μm)X(2.5 μm~4.5μm)。 7.2有性阶段 子座暗褐色,具疣状突起,充满气孔空隙,直径60um~96μm。子囊双囊壁,棍棒形至圆筒形, (33μm~38μm)×(5.5μm~7μm);具加厚的钝圆的顶端极少具气囊;(32μm~36μm)×(6μm~ 8μm);8个孢子,排成倾斜两列。子囊间组织有或无。子囊孢子无色,1个分隔,椭圆形至楔形; 首(r8z~r8X(rsz~r9) 7.3松针褐枯病菌与同属近似种区别 松针褐枯病菌与近似种松针褐斑病菌MycosphaerelladearnessiiBarr及松针红斑病菌Myco sphaerellapiniE.Rostrup的区别参见附录C。 8结果判定 如样品的切片和(或)分离培养的病菌形态特征与7.1和(或)7.2相符,即鉴定为松针褐枯病菌。 9样品、菌种保藏 分离菌转接在P-V培养基斜面上,待斜面表面长满菌丝后,置于4℃保存,定期转接。有条件可进 行冷冻干燥保存。检出病菌的样品妥善保存6个月,保存期满灭活处理。 2
SN-T 3683-2013 松针褐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赞助2元下载(无需注册)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赞助2元下载
本文档由 SC 于
2023-03-15 12:29:03
上传分享
举报
下载
原文档
(957.5 KB)
分享
友情链接
中国电信 云网运营自智白皮书 2022.pdf
GA 1800.2-2021 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 第2部分:火力发电企业.pdf
T-CNFPIA 3007—2019 超薄高密度纤维板.pdf
GB-T 32918.2-2016 信息安全技术 SM2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 第2部分:数字签名算法.pdf
GB-T 32488-2016 球墨铸铁管和管件 水泥砂浆内衬密封涂层.pdf
GB-T 37956-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站安全云防护平台技术要求.pdf
GB-T 19011-2021 管理体系审核指南.pdf
GB-T 20008-2005 信息安全技术 操作系统安全评估准则.pdf
SN-T 0001-2016 出口食品、化妆品理化测定方法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pdf
百度安全 大模型安全解决方案白皮书 2023.pdf
TY-T3901-2019 滑雪模拟机通用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NY-T 3461-2019 草原建设经济生态效益评价技术规程.pdf
GB-T 36896.2-2018 轻型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 第2部分:机械手与液压系统.pdf
T-CCTAS 18—2021 固化剂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pdf
GB/T 40581-202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规范.pdf
T-SSCI 002—2021 学校室外运动场地合成材料面层 铺装技术规程.pdf
专利 数据资产风险发现方法和装置.PDF
GB-T 19791-2005 温室防虫网设计安装规范.pdf
TB-T 2887-2022 电气化铁路变电所用变压器.pdf
GB/T 36073-2018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pdf
1
/
3
10
评价文档
赞助2元 点击下载(957.5 KB)
回到顶部
×
微信扫码支付
2
元 自动下载
官方客服微信:siduwenku
支付 完成后 如未跳转 点击这里 下载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
微信(点击查看客服)
,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