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保 DB5305 山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5/ T 66—2021 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规范 2021 - 09 - 01 发布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9 - 10 实施 发 布 DB5305/T 66—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保山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保山市植保植检站、腾冲市植保植检工作站、保山市隆阳区植保植检站、龙陵县 植保植检站、隆阳区潞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云峰、谢显彪、柳树国、赵国安、肖文祥、孟继枝、杨祚斌、杨园耘、李学 义、李海宏、许金波、鲁凤书、丁文。 DB5305/T 66—2021 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保山市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控的术语和定义、为害特点、防治技术、防治效果调查与 评价、防控档案及记录、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保山市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GB/T 24689.2 植物保护机械杀虫灯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2020年第6号令《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亦称草地夜蛾、秋粘虫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 夜蛾科(Noctuidae)灰翅夜蛾属 (Spodoptera),多食性害虫,嗜好禾本科植物,保山市已知寄主主 要有玉米、甘蔗、高粱等。 3.2 绿色防控 指以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 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活动。 3.3 频振式杀虫灯 由频振灯管和电网组成,根据害虫成虫的趋向性,能产生多种特定频率的光波,引诱害虫靠近,用 电网将飞来的害虫杀死或击昏,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的设备。 3.4 太阳能杀虫灯 由诱虫光源、杀虫部件、集虫部件、保护部件、支撑部件五大部分构成。主要通过太阳能板和蓄电 池蓄能,灯光诱虫,然后以电网击杀或以风机转动产生负压将虫子吸入到收集器中,使之风干、脱水达 到杀虫的目的的设备。 1 DB5305/T 66—2021 3.5 小喇叭口期 玉米小喇叭口期指全田60%以上植株进入雌穗伸长期和雄穗进入小花分化期。一般早熟品种在5片~ 6片叶展开,中熟品种在7片叶展开,雄穗生长锥开始伸长的时期。 3.6 大喇叭口期 玉米的第11片叶展开,玉米棒三叶大部分伸出,但未全部展开,心叶丛生,侧面形似高音喇叭,此 期是玉米的大喇叭口期,该时期一般在播后45 d左右出现,是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并进阶段,此 时植株已形成60%左右,雄穗已开始进行小花分化,是玉米穗粒形成的时期。 3.7 迷向 又称干扰交配法,指将害虫性诱剂人工合成化学类似物质,分散悬挂在害虫交尾场所,造成害虫性 诱剂气味弥漫,使雄蛾难以找到雌蛾进行交配,从而使雌蛾产无效卵的防治方法。 3.8 天敌 自然界中某种生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生物,从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分析可以是捕食关系或是 寄生关系,如夜蛾黑卵蜂等寄生蜂是农作物上草地贪夜蛾害虫的天敌。 3.9 健康栽培 是指从栽培措施入手,使植物生长健壮,生态环境有利于天敌的生存繁衍,而不利于病虫的发生。 3.10 蜜源植物 指所有气味芳香或能制造花蜜以吸引蜜蜂之显花植物,本文件中是指能为夜蛾黑卵蜂等寄生蜂提供 栖息环境的苜蓿、芝麻等。 4 为害特点 4.1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见本文件附录A。 4.2 为害特征 为害特点见本文件附录B。 4.3 发生规律 4.3.1 虫源 保山市海拔1 500 m以下区域可周年发生为害,自然条件下仅能在玉米上繁殖。冬季,草地贪夜蛾 在种植冬玉米种植区(热区、次热区)生存和繁殖,成为大面积春播、夏播玉米的主要虫源。缅甸等境 外成虫也会借助西南季风迁入。 4.3.2 2 蔓延 DB5305/T 66—2021 热区、次热区周年繁殖,春播、夏播玉米种植后向温凉区扩展,最后蔓延至冷凉区。随着海拔上升 和气温降低,发生时间延后,发生程度降低。热区、次热区发生早、发生严重,温凉地区发生稍迟,发 生严重,高寒山区发生较迟、发生较轻,保山市海拔2200 m以上区域发生程度低,达不到防治指标。 4.3.3 田间消长 玉米出苗即可开始为害,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田间虫口密度达到顶峰,进入抽雄期虫量快速 下降,至成粒期叶部为害基本结束,转入雌穗为害,随着玉米由乳熟期转入蜡乳期,驻穗幼虫逐渐减少。 4.3.4 敏感期 玉米出苗至大喇叭口期为叶部为害敏感期,抽丝至乳熟期为果穗为害敏感期。 5 防治技术 5.1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植保方针,树立“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理念。以监测为 基础,坚持分区治理、治早治小、综合防治,因地制宜采取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 等综合措施,提倡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最大限度减少危害损失。 5.2 农业防治 5.2.1 统一播期 玉米播种时间一致,避免不间断交错种植。 5.2.2 加强栽培管理 健康栽培,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增强玉米植株抗逆性。 5.2.3 人工防除 人工摘除田间卵块,捕捉成虫、幼虫。 5.2.4 合理间套种 玉米与豆类等非禾本科作物间套种,周边种植甜玉米、瓜类等引诱或趋避植物。 5.3 5.3.1 理化诱控 灯光诱杀 2 2 成虫发生期,田间连片设置杀虫灯诱杀草地贪夜蛾成虫,每2 hm ~4 hm 设置1盏频振式或太阳能杀 虫灯,或者设置高空灯阻杀。杀虫灯应符合GB/T 24689.2规定。 5.3.2 性信息素诱杀或迷向 成虫发生期,田间连片设置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诱杀雄成虫,或连片设置迷向剂干扰其交配。诱杀 2 每667 m 设置1~2个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苗期性诱捕器底部距离地面1 m~1.2 m,后期高于植株顶部 15 cm~25 cm。根据诱芯持效期进行更换。迷向剂根据产品说明书使用。 5.4 生物防治 3 DB5305/T 66—2021 5.4.1 保护利用天敌 在田埂或四周种植大豆、芝麻、苜蓿等蜜源植物,供天敌取食及栖息,田间施药时作为天敌的避难 场所。 5.4.2 a) b) 5.4.3 人工释放天敌 成虫始盛期至产卵初期,释放夜蛾黑卵蜂。晴天的早上或者下午将蜂卡均匀悬挂在植株上,每 2 667 m 悬挂 10 个蜂卡,释放 2~3 次,每次间隔 20 d。 2 幼虫发生初期,释放叉角厉蝽。将叉角厉蝽 3 龄以上若虫和成虫进行均匀投放,每 667 m 投 放若虫或者成虫 500 头,释放 2 次,每次间隔 20 d。 生物农药防治 在防治适期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防治适期见本文件“5.5.2 防治适期”,药剂种类及用量用法 见本文件附录D,常用药剂选用和配比方法见本文件附录C。 5.5 化学防治 5.5.1 农药使用要求 化学防治按 GB/T 8321.10 和 NY/T 1276 执行,禁止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禁限用农药名录见本文 件附录 E,鲜食玉米按蔬菜的禁限用农药规定执行。 5.5.2 a) b) c) d) 5.5.3 防治适期 播种时进行种子处理; 玉米苗期至小喇叭口期,危害株率≥10%时; 玉米小喇叭口期至心叶末期(抽雄前),危害株率≥20%时; 玉米雌穗形成期,危害株率≥10%时。 防治方法 5.5.3.1 种子处理 虫害发生早、发生重的热区、次热区可采取种子处理控制小苗期虫害,同时可兼治地下害虫。药剂 种类及用量用法见附录C。 5.5.3.2 叶部施药 可选用喷雾法或心叶撒施法,药剂种类及用量用法见本文件附录D,常用药剂选用和配比方法见本 文件附录C。 a)喷雾法:清晨或傍晚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喷施药剂,根据防治目标重点喷洒玉米心叶、雄穗和雌 穗、喇叭口等部位。 b)心叶撒施法:玉米喇叭口期,撒施颗粒剂于喇叭口内。或将药剂与细砂均匀混合后撒于喇叭口内, 每亩用细砂 2 kg~3 kg。心叶撒施法药剂持效期较长,一季作物宜使用一次。 6 防治效果调查与评价 6.1 4 调查方法 DB5305/T 66—2021 化学防治效果调查时间为施药前和施药后1 d、3 d、7 d、14 d、21 d各取样调查一次,生物防治 效果调查于防治前和防治后3 d、7 d、10 d、15 d各取样调查一次。采用对角线法取样进行调查,取样 点数因调查面积大小确定,一般不少于5个,每个样点选择10株玉米。调查样点内所有玉米植株内含有 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活虫的数量并记录。 6.2 防治效果评价 用虫口减退率来评价防治效果,根据调查的防治前、防治后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活虫数量来计算虫口 减退率。虫口减退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T 2 T1 RP 100% T1 式中: RP—虫口减退率,单位为百分率%; T1—防治前活虫数量,单位为头; T2—防治后活虫数量,单位为头。 7 防控档案及记录 记录、整理草地贪夜蛾发生与防控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和资料,记录发生时间、危害程度、采取的防 控措施、防控时期、防控效果等。 8 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 农药包装废弃物应进行回收处理,按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执行。 5 DB5305/T 66—2021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草地贪夜蛾形态特征 A.1 卵,呈圆顶型,直径0.4 mm,高为0.3 mm,通常100~200粒卵堆 积成块状,卵上有鳞毛覆盖, 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孵化后就开始取食叶片。 A.2 幼虫,共6龄,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低龄幼虫体色呈绿色或黄色,体长6 mm~9 mm,头 呈黑或橙色。高龄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存在,体长30 mm~36 mm,头部呈黑、棕或 者橙色,具白色或黄色倒 “Y”型斑。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 色纵条纹,条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草地贪夜蛾幼虫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 排列的4个黑斑。
DB5305-T 66-2021 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规范 保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1 03:20:3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