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CCS B 31 新 4107 乡 市 地 方 标 准 DB4107/T 472—2021 夏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2021 - 04 - 14 发布 2021 - 05 - 14 实施 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07/T 472—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新乡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晓宇、李好中、郭文婵、冯丽芳、谢延臣、浮光成、王红灿。 I DB4107/T 472—2021 夏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夏甘薯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育苗技术、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 治、收获与贮藏、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新乡市夏甘薯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夏甘薯 指在麦收后栽插的甘薯。 4 基本要求 生产环境 适宜种植环境应符合GB 15618、GB 3095的要求。 肥料使用准则 4.2.1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 NY/T 496 的要求,按以地定产、以产定氮、因缺补施磷、钾、微 的原则进行科学施肥。所用肥料,不应对环境和作物(营养、食味、品质和植物抗性等)产生不良后果。 4.2.2 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 4.2.3 严禁使用未腐熟的沼气液、人畜粪尿、饼肥,严禁使用影响对土壤、水源二次污染的肥料。 有害生物控制及农药使用原则 4.3.1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 1 DB4107/T 472—2021 治等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 4.3.2 使用的农药应具备国家规定的“三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 的要求。 4.3.3 农药的使用要按 GB/T 8321(所有部分)执行。 4.3.4 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选用合适的施药器械并正确使用,避免在施药 过程中,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影响施药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适时用药,保护天敌。 5 育苗技术 品种选择 应选用经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且经在当地示范种植,适宜当地大田生产的优质、高产、抗逆性 强的品种。 种薯选择 选择具有原品种皮色、肉色、形状等特征明显的纯种,要求皮色鲜艳、表皮光滑,次生根少,薯块 大小适中,无病虫鼠害,未受冻害、涝害和机械伤害的薯块。提倡使用脱毒种薯。 种薯处理 温汤浸种,将种薯置于55℃~57℃温水中浸泡1 min~2 min,再将其在51℃~54℃温水中浸泡10 min;或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500倍浸种10 min,可预防黑斑病。 育苗时间 以大田扦插时间和育苗方式确定育苗时间。一般在扦插前40 d~60 d排种。 苗床建立 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土壤肥沃、靠近水源、排水良好,两年内未种植甘薯,无病、无毒的沙质 2 壤土。做床前,深翻床土并施足底肥,整平整细,苗床深20 cm,播前浇足水。每667 m 栽培面积需育苗 2 2 床8 m ~10 m 。 排种 温床育苗,每平方米苗床用种量20 kg~25 kg;露地育苗,每平方米苗床用种量10 kg~15 kg。种 薯大小以200 g~250 g为宜。 苗床管理 5.7.1 排种至齐苗 排种至齐苗阶段以催为主,床温保持在30℃~35℃,高温催芽快长和预防黑斑病;在床温不高时, 晴天应揭除膜上的草苫等覆盖物,使阳光直射提高床温,晚上盖好覆盖物保温。 5.7.2 齐苗至剪苗前 2 DB4107/T 472—2021 本阶段以培育壮苗为目标,保持床温25℃~28℃。随着薯苗生长,叶片增多,蒸发量提高,浇水量 可适当增加,保持床土相对湿度70%~80%为宜。 5.7.3 炼苗与剪苗 苗高25 cm左右时,应转为炼苗,停止浇水,进行蹲苗,白天炼苗时间由短到长,大风降温天气不 宜炼苗,经3 d~4 d锻炼后可剪苗栽插;剪苗时,在离床土3 cm以上处剪,剪口要平;剪苗后,用4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蘸苗消毒。要适当补水补肥,促使小苗快长。一般在采苗后1 d结合浇水,每 2 667 m 施尿素10 kg~12.5 kg,如此循环视肥力状况,可剪苗3次左右。 5.7.4 壮苗选择 叶片舒展肥厚,色泽浓绿,顶叶平齐,节间粗短,剪口多白浆,百株苗重0.75 kg~1 kg,苗长20 cm~25 cm,根原基粗大无伤,无气生根,无病虫害。 6 栽培技术 底肥 整地时底肥中,按照70%的底肥,其余30%的有机肥和全部化肥在扶垄时集中施于垄底翻耕于垄内作 2 包心肥。氮、磷、钾比例以1∶1∶2~2.5。在中等肥力条件下,鲜薯目标产量2500 kg/667 m ~3000 2 2 kg/667 m ,每667 m 施优质农家肥4000 kg~5000 kg。禁用氯化钾。 起垄 随施肥,随耕作,随起垄。起垄要因地制宜,粘土地及低洼易涝或肥力高的宜起大垄、高垄,垄距 1 m左右,垄高25 cm~33 cm,每垄一行,株距20 cm左右;在地势高或沙质土、土层厚或肥力较差的地 块,宜起小垄,垄距65 cm~80 cm,垄高20 cm~25 cm,每垄一行,株距30 cm左右。 扦插 6.3.1 扦插时间 夏甘薯生长期短,麦收后抢时早栽。时间上一般在6月上中旬。 6.3.2 扦插方法 6.3.2.1 直插法 薯苗垂直入土2~3个节,外露1~2个节,栽深7 cm~10 cm。优点是插苗较深,能吸收下层水分和 养分,能抗旱耐瘠,成活率高,缺点是下部节入土太深,通风不良结薯少。 6.3.2.2 水平扦插法 薯苗平插入土3~5个节,外露2~3个节,栽深10 cm。优点是有利于早结薯,多结薯,缺点是扦插 费工,用苗量能多,不耐旱,适用于水肥条件好的地块。 6.3.2.3 斜插法 3 DB4107/T 472—2021 选择具有6~7个节薯苗,入土2~3个节,露出2~4个节,栽深约5 cm。优点是单株结薯数增加,近 土表易结大薯,缺点是抗旱能力比直插稍差。 6.3.3 扦插密度 红薯栽植密度一般应掌握肥地宜稀、薄地宜密的原则。栽插密度因品种而异,夏薯要适当增加密度, 2 每667 m 4000~4500株。 7 田间管理 查苗补苗 栽后4 d~5 d查苗,选用壮苗补缺,活棵后追施“偏心肥”,促使晚苗快发,赶上大苗。 中耕除草 在秧苗返青后和封垄前进行,一般两次。第一次中耕在活棵后结合施苗肥进行,第二次在封垄前结 合促薯肥进行,中耕深度由深到浅,株旁宜浅,垄脚深锄。 追肥 7.3.1 促苗肥 2 在栽插后10 d~15 d,薯苗活棵后追施速效氮肥,每667 m 用尿素3 kg~4 kg,小株多施,大株少 施,促使薯苗均衡生长。 7.3.2 壮苗肥 在栽后20 d~30 d施一次壮苗肥,根据植株长势确定追肥种类和数量。长势差的以氮肥为主,每 2 667 m 用尿素4 kg~5 kg,长势一般的可减少一半用量;长势好的并施过苗肥的应以磷钾肥为主,或只 施钾肥。 7.3.3 促薯肥 2 生长后期若叶色落黄较快时,每667 m 追尿素5 kg~8 kg,防止茎叶早衰,促进块根膨大。夏甘薯 2 收获前45 d~50 d,进行根外、叶面喷施,每667 m 喷洒0.2%磷酸二氢钾或2%硫酸钾溶液100 kg,每隔 7 d~10 d喷一次,共喷2~3次。 水分管理 幼苗期视土壤墒情适当浇水,结薯后期保持土壤干燥,雨季防止积水。生长期间清理垄沟并根据雨 水情况及时排水。 控制旺长 2 旺长田块适当提蔓控制旺长,也可每667 m 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 g~50 g,兑水25 kg~35 kg 喷雾,抑制夏甘薯茎叶徒长。 8 病虫害防治 4 DB4107/T 472—2021 农业防治 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壮苗,适时早栽;深翻改土,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采用合理耕作制度,实行轮作换茬。 物理防治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糖醋液等杀灭害虫。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发挥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 化学防治 主要病虫害有黑斑病、根腐病、软腐病、病毒病和地下害虫等(见表1)。使用药剂防治严格按照 GB/T 8321(所有部分)规定执行。 表1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主要病虫草害 防治方法 药剂浸苗消毒,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2000倍液,蘸根深6 cm~ 黑斑病 10 cm,2 min~3 min;入窖前种薯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薯3 min~5 min后 晾干入窖。 根腐病 病毒病 夏甘薯贮藏前,将窖壁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消毒;贮藏薯块用70%甲基硫菌灵可 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种10 min,晾干入窖。 用茎尖脱毒培养法,进行组织脱毒,培育脱毒苗。 2 茎线虫病 紫纹羽病 育苗时,用50%辛硫磷乳油300~500倍液泼浇苗床;病区大田栽植时,每667 m 用50%辛硫磷乳油 500 g,对入1000 kg~1500 kg浇苗水中,均匀浇入窝中,随后封严。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浸苗;并在7~8月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淋灌 病株及周围土壤,每隔7 d~10 d一次,连续淋灌2~3次。 达到防治指标(每平方米蛴螬1.5头,每平方米地老虎0.5头,每平方米金针虫1.5头)时应及时防 2 地下害虫:地老虎、 治。土壤处理:每667 m 用50%辛硫磷乳油500 g~750 g,加水10倍,拌细土25 kg~30 kg;或每 蛴螬、金针虫等 2 2 667 m 用3%辛硫磷颗粒剂5 kg~8 kg,顺垄撒施。毒饵诱杀:每667 m 用90%晶体敌百虫0.1 kg拌 棉籽饼或麦麸5 kg,傍晚撒到作物行间。 2 甘薯天蛾 斜纹夜蛾 每667 m 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100 kg;或20%Bt乳剂500倍液 喷雾;或用杀螟杆菌乳
DB4107-T 472-2021 夏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新乡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0-11 22:33:3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