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网
ICS 65.020.01 B16 DB4107 新 乡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07/T 437 —2020 粳稻种子产地检疫技术规程 2020 - 08 - 12 发布 新乡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8-17 实施 发 布 DB4107/T 437—2020 前 言 为提高粳稻种子质量、保障粳稻种子不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维护粳稻的安全生产,根据粳稻检疫 性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及特点,结合我市的生产实践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新乡市农业农村局、新乡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新乡市种子服务站。 本标准起草人:刘玉熙、李尉霞、刘静、王莉、李宏壮、朱素梅、孔祥云。 本标准 2020年8月12日制定发布。 I DB4107/T 437—2020 粳稻种子产地检疫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粳稻种子产地检疫术语和定义、检疫性有害生物、健康种子生产、综合治理措施、检 验和签证等。 本规程适用于新乡市范围内产地环境和实施粳稻种子产地检疫的植物检疫机构以及所有繁育、生产 粳稻种子的单位和个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 8371—2009 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 SN/T 1438—2004 稻水象甲检疫鉴定方法 NY/T 1482—2007 稻水象甲检疫鉴定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GB 8371—2009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检疫性有害生物 4.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Fang et al)Dye. 4.2 水稻白叶枯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ISHIYAMA)Dye. 4.3 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5 健康种子生产 5.1 繁育地选择 5.1.1 繁育地的选择应在前一个生长季进行,在当地植物检疫部门的指导下,选择从未发生或连续三 年未发生检疫对象的地块,具有一定隔离保护条件,灌溉水源无检疫对象污染。 5.1.2 繁育地确定后,种子繁育单位或个人应在育秧前一个月向当地植物检疫部门申请产地检疫,并 提交产地检疫申报表(见表 1),经审查同意后,方可安排生产。 1 DB4107/T 437—2020 表1 产地检疫申报表 种植地点 种植地块 种植面积 2 编号 (m ) 品种 种子来源 预计播期 预计总产量 (kg) 隔离条件 备 注 合计 植物检疫机构审核意见: 审核人: 植物检疫专用章 年 月 日 注1:本表一式二联,第一联由审核机关留存,第二联交申报单位 注2:本表仅供当年使用 申报号: 作物名称: 申报单位(个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地址: 5.2 选种及种子消毒处理 5.2.1 繁育地用种要求 使用无检疫对象发生地区生产的种子或经检疫部门检验证明不带检疫对象的种子。 5.2.2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详见附录 A)。 6 综合治理措施 6.1 栽培管理要求 6.1.1 播种 2 5月上旬播种,播前大水塌床,达到上糊、下实、面平,667 m 播量35 kg。 6.1.2 秧田管理 2 2 播后苗前,每667 m 用60%丁草胺乳油100 mL对水30 kg喷雾;秧苗二叶一心时,每667 m 施尿素5 kg, 2 2 浇小水,每667 m 用15%多效可唑湿性粉剂75 g对水50 kg喷雾;三叶一心时,每667 m 施尿素10 kg,浇 小水;此后不旱不浇,使其旱长;移栽前2 d~3 d灌一次水。 6.1.3 大田水肥管理 6.1.3.1 灌水 稻田灌水要做到浅水插秧,寸水分蘖,够苗晾田,湿润灌溉,前不见后水,足水孕穗,湿润灌浆, 活熟到老。后期不可断水太早,一般田块在收获前7 d~10 d断水,低洼地在收获前10 d~15 d断水。 6.1.3.2 施肥 2 DB4107/T 437—2020 2 3 每667 m 施优质腐熟有机肥4 m 以上、磷酸二铵15 kg~20 kg、尿素13 kg、钾肥10 kg、硫酸锌1 kg~ 2 2 kg作为底肥。插秧后3 d~5 d,每667 m 用尿素5 kg~7 kg均匀撒施;插秧后10 d~15 d视分蘖情况 2 2 每667 m 施尿素12 kg~15 kg;拔节期(早熟品种在7月下旬、中晚熟品种在8月初)每667 m 施尿素和 2 硫酸钾各3 kg~5 kg;齐穗期每667 m 喷施200 g磷酸二氢钾。基肥要充分腐熟;防止偏施氮肥,氮、 磷、钾要合理配比,防止粳稻贪青诱发病害。 6.2 病、虫田处理 6.2.1 对发生病、虫害田块和病、虫害发生中心插上标记,立即拔除或齐泥割除病株。 6.2.2 化学防治 对发病中心立即进行喷药控制,对周围田块也应喷药预防,特别是在暴风雨及淹涝之后,要立即喷 药。可喷施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0倍液,或25%叶枯灵300倍液,每间隔6 d~7 d喷一次, 应连续喷药2 次~3 次。 对发生稻水象甲田块,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每间隔5 d喷一次,连喷药2 次~3次。 6.3 病、虫田稻种处理 6.3.1 病、虫田生产的种子要单收、单存,严防与无病种子混杂。 6.3.2 病、虫田种子一律改做粮食不得作种子使用。 6.4 病、虫稻草处理 病、虫稻草作燃料烧掉,或作其它灭菌处理。不得用病、虫稻草捆秧和禁止带病、虫肥料施入稻田。 7 检验和签证 7.1 田间调查 7.1.1 田间调查时间 秧田从四叶期开始,逐畦目测检查,发现可疑病斑,拔出病苗,进行鉴定。调查共分三次:第一次 在拔节期;第二次在孕穗至抽穗阶段,多为病害流行时期,症状明显,易于识别;第三次在齐穗后至叶 片枯黄前,结合种子纯度、质量检验同时进行。将调查结果填入产地检疫田间记录表(见表2)。 表2 产地检疫田间调查记录表 种苗繁育单位: 调查地点: 调查地块编号: 对应申报号: 2 调查面积(m ): 调查日期: 作物名称: 品种名称: 种苗来源: 生长期: 田间调查情况 症状/危害状: 发病率/虫口密度及田间分布情况: 危害面积: 判断/初步判断: 备注: 填表人(签名): 植物检疫专用章 审核人(签名): 年 月 日 3 DB4107/T 437—2020 7.1.2 田间调查方法 7.1.2.1 调查方法 在全面目测的基础上,对凝似发生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块,采取棋盘式取样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查, 2 2 2 2 0.33 hm 以下的地块取样数不少于10 点;0.33 hm ~1.33 hm 的地块取样数不少于15 点;1.33 hm ~ 2 2 2 3.33 hm 的地块取样数不少于20 点;3.33 hm 以上的地块取样数不少于25 点;每点面积为0.5 m ~1.0 2 m。 7.1.2.2 症状诊断 田间症状识别(详见附录B)。可疑症状,采集标本带回室内鉴定。 7.2 实验室检验 田间调查发现有检疫对象的可疑植株应带回实验室进一步检验(方法见附录C),繁育地收获的种 子必须进行实验室检验(方法见附录C),检验结果填入“实验室检验报告单”(见表3)。 表3 实验室检验报告单 编号 对应申报号: 样本编号: 取样日期: 作物名称: 作物品种: 取样部位: 检验方法: 检验结果: 备注: 检验人(签名): 植物检疫专用章 审核人(签名): 年 月 日 7.3 签证 7.3.1 经田间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未发现检疫对象的粳稻种子,由当地检疫部门签发“产地检疫合 格证”(见表 4)。 7.3.2 凡发生有检疫对象的种子田生产的种子不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 7.3.3 种子繁育单位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收购、出售种子。 4 DB4107/T 437—2020 表4 产地检疫合格证 有效期至 年 月 日 检疫日期 年 月 日 作物名称 ( )检( )字第 号 品种名称 2 种植面积(m ) 田块数目 种苗产量(kg) 种苗来源 种植单位 负责人 经田间调查和实验室检验,未发现规程规定的限定有害生物,符合水稻健康种子标准,准 予作种用。 检疫结果 签发机关(盖章) 检疫员 注1:本证第一联交生产单位凭证换取植物检疫证书,第二联留存检疫机关备查。 注2:本证不作《植物检疫证书》使用。 5 DB4107/T 437—2020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粳稻种子消毒处理方法 A.1 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 A.1.1 热水烫种:将稻种盛在箩筐内,先放到45 ℃的温水中预热3 min,立即移入保持58 ℃的热水中 浸泡10 min。将稻种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冲洗冷却再浸种催芽或晒干待播。 A.1.2 氯霉素500 ppm浸种48h(水温25 ℃~28 ℃) 。 6 DB4107/T 437—2020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水稻病害和虫害田间症状识别 B.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或黄褐色的狭窄条斑。初发期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 点,很快在叶脉之间伸展,形成宽约1/3 mm~3/4 mm,长约1 mm~4 mm的条斑,可扩大到宽1 mm、长10 mm以上,转为黄褐色。病斑上带有成串的黄色珠状细菌溢出,形小而量多。严重时,病斑增多而融聚一 起,局部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斑块,对光观察,病斑部半透明,水浸状。病部菌胶多,色深,不易 脱落。秧苗期即可见到典型症状。 B.2 水稻白叶枯病 B.2.1 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及叶鞘部位,病菌自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入侵后先产生黄绿色、水渍状条斑 纹斑点,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叶片中脉继续发展成为波纹状黄色、黄绿色或灰绿色病斑;病、健组 织界线明显,病斑数天后转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在空气湿度大或雨后的傍晚和清晨 露点大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吐出混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胶珠状的 细菌脓,干涸后硬结成粒,易脱落。在一些感病品种上,病斑可以从叶片向下扩展至叶鞘,如黄白色转 为灰白色,叶鞘最终亦变呈干枯。 B.2.2 急性凋萎症状 急性凋萎症状主要发生于秧田及移植前后,幼株感病后,在秧苗生育后期或本田移植后1至4周内, 能陆续表现症状。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病原菌自叶面伤口、自然孔口、伤茎或断根等部位入侵,在稻田内 沿维管束向其它器

pdf文档 DB4107-T 437-2020 粳稻种子产地检疫技术规程 新乡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07-T 437-2020 粳稻种子产地检疫技术规程 新乡市 第 1 页 DB4107-T 437-2020 粳稻种子产地检疫技术规程 新乡市 第 2 页 DB4107-T 437-2020 粳稻种子产地检疫技术规程 新乡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3:14:37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