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网
ICS 65.120 B 16 山 DB14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 T 1609—2018 高粱种质资源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2018 - 01 - 10 发布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3 - 10 实施 发 布 DB14/ T 1609—2018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基本要求 .......................................................................... 1 4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 .................................................. 1 5 基本信息 .......................................................................... 2 6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3 7 数据统计分析、校验及档案管理 ...................................................... 6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高粱种质资源田间性状描述简表 .................................... 8 I DB14/ T 1609—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萌、穆志新、秦慧彬。 II DB14/ T 1609—2018 高粱种质资源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粱种质田间性状描述的基本要求、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基本信息、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数据统计分析和校验及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高粱种质田间性状描述及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3 基本要求 3.1 描述符类别 包括基本信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2 描述符性质 所有种质必须鉴定评价的描述符,用“M”表示。 所有种质可选择鉴定评价的描述符,用“O”表示。 4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 4.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的环境条件应能够满足高粱植株正常生长。试验地平整均匀,栽培管理略高于大田生 产,及时防治病虫害。 4.2 田间设计 采取小区设计,小区面积2 m×5 m。每小区1份材料,顺序排列,每份材料行距50 cm左右,种植 深度为3 m~5 m,播种方式以条播和点拨两种都可,3~4叶期时进行间苗。试验地周围设保护行或保 护区。 4.3 数据采集 选取正常生长的植株,采集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原始数据及植株不同组织的图像数据。 1 DB14/ T 1609—2018 5 基本信息 5.1 种质编号(M) 种质的山西统一编号(“SXI1H”加5位顺序号组成)。 5.2 种质名称(M) 种质的中文名称或国外引进种质的外文名。 5.3 原产地(M) 国内种质的原产省、县、乡、村名称,按照GB/T 2260;国外引进种质的原产国家和地区名称,按 照GB/T 2659。 5.4 来源地(M) 国内种质的来源省、县、乡、村名称,按照GB/T 2260;国外引进种质的来源国家和地区名称,按 照GB/T 2659。 5.5 种质类型(M) 种质的类型分为:地方品种、引进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其它。 5.6 观测地点(M) 种质田间性状观测地点的名称。 5.7 观测年份(M) 种质田间性状观测的年份。 5.8 主要用途(O) 高粱种质具有的主要用途:粒用高粱、糖用高粱、饲用高粱、工艺用高粱。 5.9 图像(M) 高粱种质图像格式为JPG。图像文件名由“种质编号”加“-”加序号加“.jpg”组成。图像要求分辨率 不低于300 dpi。 5.9.1 全株图像(M) 高粱种质资源全株的图像,用种质编号加“-1”表示。 5.9.2 花图像(M) 高粱种质资源花的图像,用种质编号加“-2”表示。 5.9.3 穗子图像(M) 高粱种质资源穗子的图像,用种质编号加“-3”表示。 5.9.4 种子图像(M) 2 DB14/ T 1609—2018 高粱种质资源种子的图像,用种质编号加“-4”表示。 6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6.1 营养生长期 6.1.1 播种期(M) 高粱种质资源播种当天的日期。记为YYYYMMDD。 6.1.2 出苗期(M) 小区内50 %植株幼苗露出地面2 cm以上时的日期。记为YYYYMMDD。 6.1.3 芽鞘色(M) 田间幼芽出土2~3 d时,幼苗芽鞘的颜色。分为白色、绿色、紫色。 6.1.4 幼苗叶色(M) 3~5叶期时,幼苗已展开叶片的颜色。分为绿色、红色、紫色。 6.1.5 幼苗分蘖性(M) 拔节期前,植株地下部缩生节位腋芽萌生的一次分蘖的数量。单位为个。 6.2 生殖生长期 6.2.1 抽穗期(M) 小区内50 %植株的全穗2/3露出旗叶鞘的日期。记为YYYYMMDD。 6.2.2 出苗-抽穗天数(O) 从出苗翌日至抽穗期的天数。单位为天,精确到整数位。 6.2.3 开花期(M) 小区内50 %植株开花的日期。记为YYYYMMDD。 6.2.4 成熟期(M) 小区内50 %以上的穗下部籽粒达蜡状硬度的日期。记为YYYYMMDD。 6.2.5 生育日数(M) 种质出苗翌日至成熟期的天数。单位为天,精确到整数位。 6.2.6 主脉色(M) 开花期,植株中上部叶片中脉的实际颜色。分为白色、浅黄色、黄色、绿色。 6.2.7 主脉质地(M) 开花期,植株中部叶片中脉的质地。分为不透明、半透明。 3 DB14/ T 1609—2018 6.2.8 芒性(M) 开花期,籽粒颖壳顶端芒的有无。分为有芒、无芒。 6.2.9 开花同步性(O) 开花期,主茎同分蘖是否同步开花。分为同步、不同步。 6.2.10 颖壳质地(M) 开花时,颖壳的质地。分为: 软壳(颖壳质地软,不带光泽,上有绿色条纹,呈纸质型); 硬壳(颖壳质地硬,有光泽,呈革质型)。 6.2.11 柱头颜色(M) 开花盛期,植株主穗中部颖花雌蕊柱头的颜色。分为白色、黄色、紫红色。 6.2.12 花药颜色(M) 开花盛期,植株主穗中部颖花花药的颜色。分为乳白色、浅黄色、黄色、褐色。 6.2.13 单株成穗数(M) 主穗达到乳熟期时,主茎及分蘖、分枝成穗的总数。单位为个。 6.2.14 分枝性(O) 主穗达到乳熟期时,植株地上部节位腋芽萌生的有穗一级分枝。单位为个。 6.2.15 穗型(M) 成熟期,穗部枝梗的长短和籽粒着生的紧密程度。分为: 紧(枝梗紧密,手握有硬粒感觉); 中紧(枝梗紧密,手握无硬粒感觉); 中散(枝梗不紧密,较短,侧面观察透光); 侧散(枝梗不紧密,较长,向同一方向稀疏下垂); 周散(枝梗不紧密,较长,向四周稀疏垂散)。 6.2.16 穗形(M) 成熟期,穗的实际形状。分为纺锤形、牛心形、圆筒形、棒形、杯形、球形、伞形、帚形(包括短 主轴帚形和无主轴帚形)。 6.2.17 株高(M) 成熟期,自地面至主穗顶部的自然高度。对某些主茎弯曲的品种,测量地面至植株最高处的距 离。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0.1 cm。 6.2.18 茎粗(M) 成熟期,植株基部往上1/3处节间(不包括叶鞘)的直径。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厘米 (cm),精确到0.1 cm。 4 DB14/ T 1609—2018 6.2.19 主穗长度(M) 成熟期,主穗的穗下叶痕处至穗顶的长度。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 0.1cm。 6.2.20 主穗柄长度(M) 成熟期,自茎杆上端茎节处至主穗的穗下叶痕处的长度。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厘米 (cm),精确到0.1 cm。 6.2.21 主穗柄直径(O) 成熟期,主穗柄中部的直径。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0.1 cm。 6.2.22 一级枝梗长(O) 成熟期,主穗基部往上 2/3 处一级枝梗的长度。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 0.1 cm。 6.2.23 茎秆倒折率(M) 成熟期,高粱茎秆倾斜植株占小区植株总数的比例。以%表示,精确到0.1 %。 6.2.24 颖壳色(M) 成熟期,占植株籽粒颖壳面积多的颜色。分为白色、黄色、灰色、红色、褐色、紫色、黑色。 6.2.25 颖壳包被度(M) 成熟期,颖壳包被籽粒的程度。分为: 籽粒裸露(颖壳包被籽粒不足1/4); 包被1/4(颖壳包被籽粒1/4-1/2); 包被1/2 (颖壳包被籽粒1/2-3/4); 包被3/4(颖壳包被籽粒3/4以上); 全包被。 6.3 收获后 6.3.1 粒色(M) 成熟后,籽粒脱粒后的实际颜色。分为白色、灰白色、浅黄色、黄色、橙色、红色、褐色、黑 色。 6.3.2 粒形(M) 成熟后,脱粒籽粒的实际形状。分为圆形、椭圆形、卵形、长圆形。 6.3.3 籽粒饱满度(O) 脱粒后成熟籽粒的饱满程度。分为饱满、凹陷。 6.3.4 籽粒光泽(O) 脱粒清洗后籽粒光泽。分为: 有光泽(表面有较好的反射光线能力); 5 DB14/ T 1609—2018 无光泽(表面反射光线能力较弱)。 6.3.5 着壳率(M) 脱粒后成熟籽粒的带壳程度。以%表示,精确到0.1 %。分为: 不带壳(带壳籽粒小于1 %); 部分带壳(带壳籽粒在1 %-4 %); 中等带壳(带壳籽粒在4 %-8 %); 大部分带壳(带壳籽粒在8 %-80 %); 全带壳(带壳籽粒在80 %以上)。 6.3.6 籽粒整齐度(M) 脱粒清选后成熟籽粒的整齐程度。分为

pdf文档 DB14-T 1609-2018 高粱种质资源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山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4-T 1609-2018 高粱种质资源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山西省 第 1 页 DB14-T 1609-2018 高粱种质资源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山西省 第 2 页 DB14-T 1609-2018 高粱种质资源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山西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7 09:32:13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