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网
ICS 65.020.01 B 16 DB4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 45/T 1705—2018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Endoclita signifer Waller 2018 - 04 - 20 发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5 - 20 实施 发 布 DB45/T 1705—2018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发生区域类型划分 .................................................................. 1 5 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 1 6 虫情监测 .......................................................................... 2 7 预测预报 .......................................................................... 2 8 防治 .............................................................................. 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桉蝙蛾识别特征 .................................................. 5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桉蝙蛾发生区域类型划分标准 ...................................... 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桉蝙蛾发生(危害)程度分级 ...................................... 7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桉蝙蛾虫情监测记录表 ............................................ 8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桉蝙蛾发生预测式 ............................................... 10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桉蝙蛾生活史 ................................................... 12 I DB45/T 1705—2018 II DB45/T 1705—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邹东霞、杨秀好、吴耀军、廖旺姣、蒋学建、黄乃秀、罗辑。 III DB45/T 1705—2018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桉蝙蛾监测与防治的术语与定义、发生类型区划分、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对策及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桉蝙蛾的监测与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24882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LY/T 1663 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桉蝙蛾 endoclita signifer Walker 属鳞翅目Lepidoptera蝙蝠蛾科Hepialidae,幼虫有地栖和树栖两个生活阶段,孵化初期在地面枯 枝落叶层生活1~2个月,然后转移蛀入树干,寄主植物多达30余种。可钻蛀危害桉树的主干,形成一个 或多个蛀道,蛀道口树皮愈伤组织增生、粗肿,蛀道口覆盖由吐丝、木屑和排泄物缀织形成的虫粪木 屑包。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 3.2 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一种能够感染桉蝙蛾等多种害虫的病原真菌,属于肉座菌目Hypocreales虫草科Cordycipitaceae。 4 发生区域类型划分 桉蝙蛾发生区域类型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划分标准见附录B。 1 DB45/T 1705—2018 5 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5.1 发生(危害)程度 参考LY/T 1681的相关规定。桉蝙蛾发生(危害)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分级标准 见附录C。 5.2 成灾标准 成灾标准 率3%以上。 参考LY/T 1681的相关规定,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即为成灾:受害株率30%以上或树木死亡 6 虫情监测 6.1 线路踏查 通 绿 四旁散 积 株数等 调查结果填 踏查 选择 代 线路 容参见 在桉树种植的林区、 道 化林及 生林 有 表性的 进行 、 , 入桉蝙蛾 记录表。记录表内 附录D.1。 6.2 标准地调查 同 立 条 m 采 平 线 角线抽样法抽 死率等 况 将调查结果填 踏查,调查树种、树龄、面 以 班 村等为 积为 hm (50 m× 株以上样株详查 调查 受 株率、林木枯 株 况调查 调查 容参见 在桉蝙蛾发生区,按照不 的 地 件, 林 、自然 单位,标准地面 0.2 40 ), 用 行 或对 20(或30) 。 寄主树种、 害 情 , 入桉蝙蛾标准地和标准 情 表。 内 表D.2。 2 7 预测预报 7.1 发生期预测 7.1.1 期距法 根据桉蝙蛾某一虫态出现始期及各虫态或世代之间的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天数,预测下一代虫态或世 代出现日期。期距法预测式见附录E.1。 7.1.2 有效积温法 根据桉蝙蛾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日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的发生 期。有效积温法预测式见附录E.2。 7.2 发生(危害)程度预测 轻 中 重 三 等 参 关桑天牛的发生危害 按 度、 度、 度 个发生(危害)程度 级进行预测。 照LY/T 1681有 程度。 7.3 发生量预测 相关规定执行。 按LY/T 1663的 2 DB45/T 1705—2018 7.4 有效虫口基数法 根据桉蝙蛾多数个体一年一代的特点,采用桉蝙蛾当年(或上一虫态)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年 (或下一虫态)的发生量(繁殖量)。有效虫口预测式见附录E.3。 7.5 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监测数据、成虫趋性和迁移扩散距离,结合寄主分布情况等预测发生范围。发生范围预测式见 附录E.4。 8 防治 8.1 防治原则 8.1.1 常发区 实行以监测、生物和应急化学防治等措施结合的治理策略,采取大范围生物防治、小范围应急化学 防治,结合林分改造,达到可持续控制害虫危害的策略。 8.1.2 偶发区 8.1.2.1 要求 加强虫情监测,重点防治虫源地,采取以适当改善林分结构、保护天敌及促进生态平衡等为主的预 防性措施。 8.1.2.2 严重发生时可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 及时清理虫源;使用白僵菌及阿维菌素等生物防治药剂控制幼虫虫口密度。 8.1.3 安全区 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和利用天敌。 8.1.4 严格按照药剂说明、药械安全使用。 8.1.5 尽量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 8.2 农业防治 8.2.1 营林措施 桉树的种植按GB/T 15776的相关规定执行。 8.2.2 保护和利用天敌 保护或种植蜜源植物。 8.3 物理防治 根据桉蝙蛾幼虫蛀道通直光滑的特点,用细铁丝或铁芒基等能弯曲且有一定硬度的物体,向虫 道内反复穿刺,致使幼虫受伤死亡。或用辣椒:水等于 1:3 的辣椒水注入蛀道,待其爬出洞口后用硬物 将其杀死。 8.3.1 3 — 8.3.2 做好下坡位、沟谷、公路或林道两侧的桉树林地卫生,清除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 毛桐(Mallotus barbatus)、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红帽顶(Mallotus barbatus)、 三叉苦(Evodia lepta)等桉蝙蛾嗜食的杂灌,减少桉蝙蛾虫源。 DB45/T 1705 2018 8.4 化学防治 8.4.1 阻止低龄幼虫上树 用25%溴氰菊酯、氧化乐果、废机油按1:1:10 的比例配制成混合药液在树干基部涂毒环防治幼虫 上树,毒环的宽度按照GB/T 24882的有关规定。 8.4.2 防治转移至树干的幼虫 蛀道从下向上的幼虫,先向洞口塞棉花堵住洞口,再注射3 mL 500倍的77.5%敌敌畏乳油;蛀道向 下的幼虫,采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0倍3 mL注射蛀道,或者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倍5 mL 注射蛀道。 8.5 生物防治 8.5.1 白僵菌 在桉蝙蛾的幼虫期及蛹期,可使用白僵菌菌粉剂林间喷撒0.25 kg/667m ~0.5 kg/667m ,或白僵菌 菌液(浓度1.0×10 个/mL)蛀道注射进行防治,具体方法:揭开虫包,用注射器向幼虫蛀道内注入1 mL~ 2 mL白僵菌孢子液,并将虫包盖回洞口。桉蝙蛾生活史见附录F.1。 2 7 8.5.2 阿维菌素 采用2.0%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100~500倍)3 mL注射蛀道。 4 2 AA DB45/T 1705—201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桉蝙蛾识别特征 A.1 成虫 触角长度5.5 mm~6.2 mm,丝状,复眼大,棕黑色,各小眼有银白色光泽,前足较短,侧缘有密 集的长毛;前足胫节内侧有距,短于中足,后足仅有中足的二分之一,腿节发达

pdf文档 DB45-T 1705-2018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5-T 1705-2018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1 页 DB45-T 1705-2018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2 页 DB45-T 1705-2018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7 09:59:12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