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DB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 T 1855—2019 沙棘木蠹蛾检疫技术规程 2019 - 07 - 08 发布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9 - 08 实施 发 布 DB14/ T 1855—2019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检疫范围 .......................................................................... 1 5 产地检疫 .......................................................................... 1 6 调运检疫 .......................................................................... 2 7 检验鉴定 .......................................................................... 3 8 除害处理 .......................................................................... 3 9 检疫结果评定 ...................................................................... 3 10 检疫监管 ......................................................................... 4 11 档案管理 ......................................................................... 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状 ....................................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沙棘木蠹蛾寄主植物种类及国内外分布 .............................. 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产地检疫调查表 .................................................. 8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沙棘木蠹蛾主要鉴定特征 .......................................... 9 I DB14/ T 1855—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山西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山西山和地理科技有限公司、阳高县森林病虫 害防治检疫站、陵川县林业行政稽查队、山西桑干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检疫局桑干河分局、大同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山西省国有林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蕊丽、常连国、李建兵、刘淑丽、周维民、龚梅、吴旭东、徐鹏、张连友、 常茂林、梁丽珺、王晓俪、高洁、高晋华、郭春苗、刘存芳、周昱、王日龙、王晓庭。 II DB14/ T 1855—2019 沙棘木蠹蛾检疫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沙棘木蠹蛾检疫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检疫范围、产地检疫、调运检疫、检验鉴定、除 害处理、检疫结果评定、检疫监管和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沙棘木蠹蛾寄主植物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6420 林业检疫性害虫除害处理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沙棘木蠹蛾 Eogystia hippophaecolus (Hua, Chou, Fang et Chen) 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是一种严重危害沙棘等植物的害虫,其幼虫钻蛀寄主 的干部和根部,常导致植株整株枯死。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状参见附录A。 4 检疫范围 4年生以上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植株。沙棘木蠹蛾寄主植物种类及国内外分布参见附录 B。 5 产地检疫 5.1 检疫地点 沙棘种苗繁育基地、沙棘栽植地和野生区、沙棘苗木交易场所。 5.2 调查时间和次数 在沙棘木蠹蛾成虫期(5月末~8月下旬)和幼虫期(1月~12月),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进行调查, 调查次数每年不少于2次。 5.3 调查方法 1 DB14/ T 1855—2019 5.3.1 踏查 5.3.1.1 踏查时做好观察、采集、鉴定工具和记录表格等准备工作。 5.3.1.2 以自然界线、道路为单位,进行线路(目测)踏查。 5.3.1.3 观察寄主是否有枯梢、主干是否有蛀孔等受害现象,对可疑植株定株详查,解剖主干和根部 是否有害虫钻蛀。 5.3.1.4 确认有疫情需进一步掌握危害情况的,应设标准地(或样方)做详细调查。 5.3.2 引诱调查 在沙棘木蠹蛾成虫期,采用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诱捕器或诱虫灯引诱成虫,每隔七天检查引诱设备 一次,将诱集的成虫取出,记录诱虫数量。诱捕器和诱虫灯的设置和使用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 5.3.3 标准地(或样方)调查 5.3.3.1 沙棘种苗繁育基地,设置样方的累积面积不少于调查总面积的 0.1%~5%,每块样方面积为 4 2 2 m ~16 m ,采取系统抽样法,抽取苗木总量的 1/2。 2 2 2 5.3.3.2 沙棘栽植地、野生区,按照林分面积大小设置标准地,5 hm 以下(含 5 hm )设 1 块;5 hm 2 2 以上每增加 5 hm 增设 1 块。每块标准地面积为 0.1 hm ,采取对角线取样法,抽取样株 10~15 株。 5.3.3.3 苗木交易场所,按应检苗木总量的 0.5%~15%抽查,少于 20 株的全部检查。 5.3.3.4 抽取的样株应逐株检查,仔细观察主干和根部是否有蛀孔,解剖其中是否有害虫钻蛀,并统 计调查总株数、被害株数、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填入产地检疫调查表。产地检疫调查表见附录 C。 6 调运检疫 6.1 抽样方法 6.1.1 本地调出的沙棘植株,检查堆积植株的表层,是否带有沙棘木蠹蛾虫体或具有危害痕迹。 6.1.2 采取分层抽样法设 3~5 个样点抽样检查,按一批货物总件数(株)的 5%~30%抽取,抽取的样 株应不少于 10 株,总样本少于 10 株的应逐一进行检查,产自疫情发生区以及可疑的植株需增大抽样比 例,或逐株全部检查。抽样中发现可疑症状的应直接抽出检查。 6.2 现场检疫 6.2.1 对抽取的样株,仔细观察其干部和根部是否有沙棘木蠹蛾的危害状。 6.2.2 现场不能作出准确鉴定的,采集样品带回室内作进一步检验鉴定。 6.3 复检 对外地调入的沙棘植株实施复检,按照6.1和6.2规定的方法进行。 7 检验鉴定 对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发现的可疑虫体应采集标本,对照沙棘木蠹蛾主要鉴定特征并结合生物学特 性和危害状进行虫种鉴定。 8 除害处理 2 DB14/ T 1855—2019 8.1 销毁处理 对检疫中发现的带疫寄主植物,全部进行烧毁处理。 8.2 熏蒸处理 对带疫的不在生长期的寄主植物可采用溴甲烷熏蒸方式进行除害处理,熏蒸办法按照GB/T 26420 的规定执行。 9 检疫结果评定 9.1 9.2 9.3 9.4 经产地检疫、调运检疫,未发现沙棘木蠹蛾的,为检疫合格。 对带有沙棘木蠹蛾的寄主植物进行了除害处理,害虫死亡率达到 100%,为检疫合格。 对带有沙棘木蠹蛾的寄主植物没有进行除害处理,为检疫不合格。 对带有沙棘木蠹蛾的寄主植物,虽经除害处理,但害虫死亡率未达到 100%,为检疫不合格。 10 检疫监管 10.1 在疫情未发生区,林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对来自沙棘木蠹蛾发生区及其毗邻地区的寄主植物实施检 疫,发现疫情时应做好记录,保存抽检样品和标本,实施除害处理,并上报上级林业植物检疫机构。 10.2 在疫情已发生区,林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对沙棘木蠹蛾寄主植物的种苗繁育地、种植地和野生区等 场所进行定期检疫调查,对种植、经营、管理沙棘木蠹蛾寄主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应登记备案,实施检疫 监管,一旦发现疫情,及时进行除害处理,开展疫情除治。调出疫情发生区时,必须进行严格检疫。 在疫情新发生区,应立即实施检疫封锁,防止疫情传播扩散;研究和制定除治方案;开展疫情普查和疫 源调查,掌握疫情的发生情况和传入途径;向周边地区通报疫情;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疫情除治工作。 11 档案管理 实施沙棘木蠹蛾检疫的相关记录表格、照片、检疫单证以及采集到的样品、标本等,应建立档案进 行管理,供检查、查询。 3 DB14/ T 1855—2019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状 A.1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 在山西,4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于5月上旬离开寄主根部进入土中化蛹。成虫出现在5月末,但数量 较少, 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8月下旬进入末期。初孵幼虫6月上旬始见,10月下旬开始越冬。 卵多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极少数产在枝条上。产卵高度由于沙棘长势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辽宁90%以上的卵集中分布在1.6 m以下的主干上。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7~30 d , 平均为16 d。 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危害, 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 初孵幼虫首先在韧皮部或木 质部与韧皮部之间蛀食危害, 天气转冷后(9月中下旬), 小幼虫从树干转移到根茎部和根部危害, 并一 直发育至老熟幼虫。沙棘木蠹蛾以幼虫在树干部和根部越冬,坡
DB14-T 1855-2019 沙棘木蠹蛾检疫技术规程 山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6:48:4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