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网
ICS  65.020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970—2017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eat pests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09 - 15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10 - 15 实施 发 布 DB34/T 2970—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宿州市植检植保站、临泉县植保 站、阜阳市植检植保站、颍东区植保站、谯城区植保站、涡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凤台县植保站。 本标准起草人:黄秋云、曹明坤、郑兆阳、潘月敏、吴向辉、曹辉辉、李静、朱德慧、谢中卫、许 殿武、陈金魁、马书芳、张艳荣、邱化义、蒋山。 I DB34/T 2970—2017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防治策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 施。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贯彻“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突出生态 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4 农业防治 4.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高产稳产抗耐病品种,沿淮淮北纹枯病重发区宜选用新麦18、邯6172、烟农5158、连 麦2号等品种;沿江及江淮之间赤霉病常发区宜选用宁麦13、镇麦168、扬麦12、扬麦20、镇麦5号、镇 麦8号等品种。 4.2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根据生态区域确定合理的播期。根据小麦品种特性、播种时间和土壤墒情,确定合理的播种量,实 施健身栽培。 4.3 科学肥水管理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三沟配套,合理排溉,控制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改善田间通风 透光条件,提高植株抗病性。 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496 的要求。 1 DB34/T 2970—2017 5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科学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金龟子、蝼蛄等地下害虫成虫,降低虫口数量;3 月初至 9 月底,金龟子、蝼蛄成虫发生高峰期,21:00 开灯,次日凌晨 4:00 关灯,频振式杀虫灯单 2 2 灯控制面积 20010 m ~33350 m 。 小规模应用时,在田间安装杀虫灯采取闭环分布;连片规模应用时,可采取棋状式分布。 杀虫灯安装高度为接虫口距地面约 1.5 m。 6 生物防治 选用生物药剂防治小麦病虫害,降低对生态环境与小麦品质的影响。 2 返青后期纹枯病达标田块,每 667m 用有效成分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 4%、蜡质芽孢杆菌 16 亿 个/g)26 g,或井冈霉素A 进行防治。同时可使用芸苔素内酯、赤霉素、氨基酸寡糖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提高植株抗逆性,延缓衰老。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草蛉、瓢虫等天敌。 7 化学防治 7.1 使用原则 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坚持“病害适期预防,虫害达标防治”的原则。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 留的化学农药;农药的使用应符合 GB/T 8321 和 NY/T 1276 的规定。 科学轮换用药,优先轮换使用具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坚持一喷多防、治“主”兼“次”,使用农药 减量增效助剂,降低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 7.2 播种期 7.2.1 防治对象 纹枯病、白粉病、根腐病、蛴螬、金针虫、蝼蛄、蚜虫、麦蜘蛛等。 7.2.2 技术措施 病害防治,每 100 kg 小麦种子用悬浮种衣剂苯醚·咯·噻虫有效成分 160 g~240 g、或苯醚甲环唑 6 g~9 g、或咯菌腈 3.8 g~5 g 等,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地下害虫常发地区每 100 kg 小麦种子用有效成分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240 g,或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120 g~158 g,或辛硫磷 80 g 进行拌种;拌种时将药剂加水 1.5 kg 稀释,拌后堆闷 1 h~2 h,再 摊开晾干即可播种。拌种时注意把握药剂用量,防止产生药害。 2 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地区,每 667m 用有效成分辛硫磷颗粒剂 120 g 于耕地前撒施。 7.3 苗期 7.3.1 防治对象 麦蜘蛛。 2 DB34/T 2970—2017 7.3.2 防治指标 2 冬前秋苗期,每 m 行长有虫 150 头(撒播麦田每 m 有虫 675 头)。 7.3.3 技术措施 可选用联苯菊酯、或阿维菌素,对水均匀喷雾。 7.4 返青至拔节期 7.4.1 防治对象 纹枯病、蚜虫、麦蜘蛛等。 7.4.2 防治指标 2 纹枯病病株率 10%;麦蜘蛛每 m 行长 600 头(撒播麦田每 m 有虫 3150 头)、蚜虫 300 头/ 百株。 7.4.3 技术措施 返青后期纹枯病达标田块,可选用苯甲·丙环唑、或烯唑醇、或丙环唑,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 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施药后 10 d 左右再防一次。 防治苗期蚜虫可选用吡蚜酮、或啶虫脒、或氟啶虫胺腈、或噻虫嗪、或吡虫啉,对水喷雾防治。 防治麦蜘蛛用药参见苗期。 7.5 穗期 7.5.1 防治对象 沿淮及以南麦区,在小麦开始见花时,以赤霉病预防为中心实施总体防治;淮北麦区,在抽穗扬花 期,以赤霉病、穗期蚜虫为主实施总体防治;因地兼治锈病、白粉病、叶枯病、颖枯病、吸浆虫、灰飞 虱、粘虫等。 7.5.2 防治指标 赤霉病见花预防。穗期蚜虫 500 头/百穗。 条锈病要围歼早期发病中心,大田条锈病病叶率 0.5%,叶锈病病叶率 10%,白粉病上三叶病叶 率 15%。 7.5.3 技术措施 预防赤霉病,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持效性较好且对白粉病、锈病有兼治作用的农药,如氰 烯·戊唑醇、戊唑·咪鲜胺、丙硫·戊唑醇、咪鲜·甲硫灵、苯甲·多抗、苯甲·丙环唑、戊唑·百菌清、井冈·蜡 芽菌、甲硫·戊唑醇、戊唑·多菌灵、氰烯菌酯、甲基硫菌灵等,对水喷雾预防;若花期多雨或多雾露, 应在药后 5 d~7 d,再喷施防治一次,根据天气变化等视情开展第三次防治。预测赤霉病偏重及以上 程度流行时,用上述药剂推荐用量上限。 防治穗期蚜虫,可参照苗期蚜虫用药,兼治麦田灰飞虱。后期穗期蚜虫发生量大时,可选用高氯氟·噻 虫、联苯·噻虫胺、高氯·吡虫啉、高氯·啶虫脒、氯氟·吡虫啉等药剂进行防治。注意保护利用天敌资源, 当天敌与麦蚜比大于 1﹕150 时,可不用药防治。 3 DB34/T 2970—2017 2 吸浆虫常发区,在中蛹盛期每 667m 用有效成分敌敌畏 100 g~120 g,啶虫脒 7 g,或辛硫磷 80 g 拌细土 20 kg 于傍晚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药后浇 2 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每 667m 用有效成分高效氯氟氰菊酯 0.35 g~0.55 g,对水喷 雾防治。 2 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每 667m 用有效成分烯唑醇 8 g,或三唑酮 10 g,或丙环唑 10 g,或腈 菌唑 4 g、或醚菌酯 9 g,喷雾防治。发病严重田块,7 d~10 d 后再补治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pdf文档 DB34-T 2970-2017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2970-2017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2970-2017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2970-2017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3:50:3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