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网
ICS  65.020.01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957—2017 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wheat head blight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09 - 15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10 - 15 实施 发 布 DB34/T 2957—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植保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单位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桐城市植保植检站、凤台县植保植检站、池州市农技推广 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黄秋云、夏风、邱坤、姚卫平、陈春秋、韦刚、孙友武、邓斌、柏新盛、宋爱颖、 马晓静、岳伟、时雨、马克双、吴怀刚。 I DB34/T 2957—2017 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赤霉病测报术语和定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菌源调查、病情调查、预测方法、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与预测预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系统调查 为了解本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消长动态,按规定的方法进行定点、定时调查。 2.2 大田普查 为了解本地区小麦赤霉病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多点调查。 2.3 子囊壳带菌率 带子囊壳菌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比例。 2.4 子囊壳成熟度 以显微镜视野内大多数孢子的成熟度为定级依据,共分四级: ——0 级:子囊壳形成,但无子囊和子囊孢子; ——Ⅰ 级:子囊期,压破只见棍棒状和菊花状簇生子囊,未见子囊孢子; ——Ⅱ 级:子囊孢子期,子囊孢子分隔清楚,或子囊内有明显可辨分隔的孢子; ——Ⅲ 级:子囊孢子释放期,子囊壳体积大,易压碎,内有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壳表面常有灰色 或粉红色粉末。 2.5 子囊壳成熟度指数 各级成熟子囊壳的病残体数占镜检病残体总数的加权平均值。 按公式(1)计算: 1 DB34/T 2957—2017 D 式中: D —— m —— Nm —— N ——  (N m  m) N 3 100 .................................. (1) 子囊壳成熟度指数; 子囊壳成熟度级别; 各级子囊壳成熟度对应的病残体数(株); 镜检病残体总数(株)。 2.6 病穗率 按公式(2)计算: I(%)= P  100 .................................... (2) Z 式中: I —— 病穗率(%); P —— 发病穗数; Z —— 调查总穗数。 2.7 病粒率 按公式(3)计算: I(%)= P  100 .................................... (3) Z 式中: I —— 病粒率(%); P —— 发病粒数; Z —— 调查总粒数。 2.8 严重度 严重度指小麦穗部发病的程度,用分级法表示,共分五级: ——0 级:无病; ——Ⅰ 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 1/4 以下; ——Ⅱ 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 1/4~1/2; ——Ⅲ 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 1/2~3/4; ——Ⅳ 级: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 3/4 以上。 2.9 病情指数 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 2 DB34/T 2957—2017 按式(4)计算: I 式中: I —— i —— hi —— H —— 3  (h  i)  100 i H 4 ................................... (4) 病情指数; 病情严重度各级值; 各级严重度对应病穗数; 调查总穗数。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以当地病情稳定期病穗率为主要指标、参考发病面积比率确定。 发生程度划分为 5 级,即轻发生(1 级)、偏轻发生(2 级)、中等发生(3 级)、偏重发生(4 级)、大发生(5 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 级 别 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轻发生 偏轻发生 中等发生 偏重发生 大发生 病穗率(%,X) X≤3 3<X≤10 10<X≤20 20<X≤30 X>30 发生面积比率(%,Y) Y>70 Y>30 Y>30 Y>30 Y>30 发生程度 4 4.1 菌源调查 子囊壳带菌率调查 4.1.1 调查时间 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始穗期各调查 1 次。 4.1.2 调查类型田 选择当地水稻 - 小麦、玉米 - 小麦轮作等不同茬口、不同生育期 3~5 块田作为调查田,并估算 该类型田在当地所占面积比率。 4.1.3 调查方法 针对赤霉病菌在本地区的主要越冬场所,分别检查水稻稻桩、玉米秸秆等带菌情况,每次每块田随 机取样 50 丛(株),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 的表A.1。 4.2 子囊壳成熟度调查 4.2.1 调查时间 子囊壳成熟度调查可结合带菌率调查同时开展,在始穗期根据子囊壳成熟度适当增加调查频次。 4.2.2 调查方法 3 DB34/T 2957—2017 从带菌的病残体中取一株子囊壳较多的病残体,每类型田的总取样数应 10 株以上,带回室内镜检。 每株挑取不同部位的子囊壳(包含里层和外层),放在有水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压碎子囊壳镜 检,检查结果记入附录A 的表A.2。 4.3 空中孢子调查 用孢子捕捉器捕捉子囊孢子(含分生孢子),以空中孢子的相对浮游量来表示菌源量的多少(有条 件的站点可作此项调查)。 4.3.1 孢子捕捉器的设置 孢子捕捉器在麦田设置高度为 1.2 m。捕捉器臂长 15 cm~17 cm,转臂至地面高度为 1.5 m,微 型电动机转速为 1500 r/min。 4.3.2 黏孢载玻片 采用厚度为 1 mm~1.5 mm 的载玻片,安装在转臂上呈 45 度角,在回旋迎风上均匀涂上白凡士林 薄膜。 4.3.3 捕捉时间和管理 自小麦孕穗期起连续捕捉 20 d~30 d,傍晚放载玻片,次日早晨收载玻片。 4.3.4 镜检和记载 镜检时在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盖上 18 mm×18 mm 盖玻片,用 10×10 倍带十字推进器的生 物显微镜计算盖玻片下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数量。 镜检结果记入附录A 的表A.3。 5 病情调查 5.1 系统调查 5.1.1 调查时间 从抽穗始期开始,每日调查,始见病穗后,每 3 d 调查 1 次,至病情稳定时止。 5.1.2 调查田块 根据当地小麦品种布局,选择有代表性品种 2~3 个,分不同生育进度共选定 6 块麦田作为系统 2 调查田,系统调查田面积不小于 667m 。 5.1.3 调查方法 在已发病的田块随机固定 500 穗,调查病穗数和严重度。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 的表A.4。 5.2 大田普查 5.2.1 调查时间 当地小麦主栽品种乳熟期和蜡熟期调查,共调查 2 次。 5.2.2 4 调查田块 DB34/T 2957—2017 根据小麦品种布局,选择不同茬口、生育期类型田调查,普查总数不少于 60 块田,其中应包括一 定数量的未防治田块。 5.2.3 调查方法 每块田随机 5 点取样,每点查 100 穗,发生轻的田块适当增加取样点数,调查病穗率、病粒率和 病情指数记入附录A 的表A.5。 6 预测方法 6.1 长期预测 根据当年小麦品种、菌源量、生育期及长势,结合 3 月~5 月气象预报,经专家会商综合分析, 在小麦抽穗前 1 个月作出当年赤霉病发生程度和面积的预测。 6.2 中期预测 6.2.1 气象指标 抽穗至乳熟期间平均气温 15℃以上的雨日数比常年偏多 40%以上时预测为大流行,接近常年预测 为中等流行,比常年偏少 40%以上时预测为轻发生。 6.2.2 菌量指标 在孢子释放高峰期,空中孢子捕捉量显著多于常年则为大流行年份。株带菌率抽穗前 2%左右为中 等流行指标,高于 4%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指标。 6.3 短期预报和校正预报 主要依据抽穗后 10 d 内的气象条件。 6.3.1 短期天气预报 若抽穗扬花期平均气温 15℃以上,且有 3 d 以上连阴雨,或抽穗后 10 d 内累计雨日数 5 d 以 上,有大流行风险。 6.3.2 菌源及病情 若扬花期子囊壳成熟度指数高,空中孢子密度大,系统调查病穗率逐次递增大于两个百分点,则病 情将加重流行。 7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 7.1 测报资料收集 实施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需收集下列有关资料: a) 当地小麦主要品种及其面积,主栽品种生育期、对赤霉病抗性和栽培管理等资料。 b) 当地历年子囊壳带菌率、最终发病程度、发生面积和平均病穗率、平均病粒率、平均病情指数。 c) 当地气象台(站)3 月~5 月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d) 模式报表资料收集整理(见附录 A 表 A.6、A.7)。 5 DB34/T 2957—2017 7.2 测报资料汇总 7.2.1 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统计 统计当年小麦赤霉病拔节期、孕穗期、蜡熟期的带菌率、病穗率和病指等。(见附录B 表B.1) 7.2.2 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统计 收集汇总当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防治措施和用药情况等,总结发生特点, 并进行原因分析。(见附录B 表B.2) 6 DB34/T 2957—2017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小麦赤霉病 ( 年) 东经: 海拔: 测报点 地 址 (北纬: ) 测报员 7 DB34/T 2957—2017 表A.1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类型田 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残体带菌率调查表 调查株数 带菌总株数 株带菌率 (株) (株) (%) 表A.2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类型田 调查 设置 周围类 日期 地点 型田 镜检子囊壳数 (株) (个) 调查 日期 地点 品种 调查 (个) 玻片 2 日期 地点 8 型 田 品 生育期 种 生 调查 育 穗数 期 (个) (%) (%) 备注 Ⅱ 子囊壳成 熟度指数 Ⅲ 备注 玻片

pdf文档 DB34-T 2957-2017 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2957-2017 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2957-2017 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2957-2017 小麦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5:26:5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