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网
(19)中华 人民共和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111462318.8 (22)申请日 2021.12.02 (71)申请人 中南大学 地址 410083 湖南省长 沙市岳麓区麓山 南 路932号 (72)发明人 林杭 谢世杰 胡盛斌 林治宇  李瑞 尹子怡 徐帆 汤艺  陈怡帆 雍伟勋  (74)专利代理 机构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 (普通合伙) 43001 代理人 周咏 米中业 (51)Int.Cl. G06F 30/13(2020.01) G06F 17/18(2006.01) G06F 119/14(2020.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岩土材 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 方法, 包括进行单轴压缩试验, 基于轴向应力差 确定压密点和屈服点; 基于孔隙的压实特性, 计 算岩石基质的轴向应变和孔隙的轴向应变, 建立 多级加载后, 屈服点之前的本构模型; 通过基于 屈服点修正的宏观应变的概率密度函数, 建立屈 服点之后的本构模型; 结合屈服点之前的本构 模 型和屈服点之后的本构模型, 完成岩土材料本构 模型的建立。 本发明利用对岩石压密阶段的分 析, 并采用了屈服点对现有应变的概率密度函数 进行修正, 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保证了对岩石 压缩变形行为描述的精确性, 尤其适用于岩土工 程领域的理论建模以及工程稳定性分析。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13页 CN 114357564 A 2022.04.15 CN 114357564 A 1.一种岩土材 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其特 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进行单轴压缩试验, 基于轴向应力差确定 压密点和 屈服点; S2.基于孔隙的压实特性, 计算岩石基质的轴向应变和孔隙的轴向应变, 建立多级加载 后, 屈服点之前的本构模型; S3.通过基于屈服 点修正的宏观应 变的概率密度函数, 建立屈服 点之后的本构模型; S4.结合屈服点之前的本构模型和屈服点之后的本构模型, 完成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 建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 包括 对岩石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 基于试验数据建立岩石 试样的轴向应变 ‑轴向应力曲线图; 绘制基于弹性模量的参考直线; 绘制应力差 ‑应变曲线, 包括计算轴向应力 ‑应变曲线上 的 每个试验数据点与参考直线之间的轴向应力差; 求得的应力差 ‑应变曲线水平端的一端为 压密点, 另一端为屈服 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 包括 对岩石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 基于试验数据建立岩石 试样的轴向应变 ‑轴向应力曲线图; 绘制基于弹性模量E的参考直线, 参考直线的公式为σi*=Eεi, 其中, σi*为参考应力, εi表示 应变; 绘制应力 差‑应变曲线, 包括计算轴向应力 ‑应变曲线上的每个试验数据点( εi, σi)与 参考直线σi*=E εi之间的轴向应力差( σi*‑σi); σi表示应力; 求 得的应力差 ‑应变曲线水平 端 的一端为压密点a, 另一端为屈服 点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 包括 如下步骤: A1.建立柱状岩石单 元的初始模型; A2.基于孔隙的压实特性, 计算岩石基质的轴向应 变和孔隙的轴向应 变; A3.将轴向应力下的变形代入柱状岩石模型中, 获取岩石的基础本构模型; A4.将步骤A2获取的岩石基质的轴向应变和孔隙的轴向应变代入步骤A3岩石的基础本 构模型, 获取屈服 点前的岩石的最终本构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1, 包括 沿轴向应力方向取一个代表性的柱状岩石 单元, 设置柱状岩石 单元的轴向长度为L, 岩石基 质长度为Lm, 孔隙长度为Lv, γ为孔隙在柱状岩石单元的比例; 所述的步骤A2, 包括求 得加载 后的岩石基质的轴向应 变 εm: 其中, Em表示岩石基质的弹性模量; μm表示岩石基质的泊松比; σ1表示最大主应力; σ2表 示中间主应力; σ3表示最小主应力; 并设压缩后孔隙的长度为 则孔隙的轴向应 变 εv为: 其中, Lv为孔隙长度; 应力σi在压缩试验中视为多级加载, 第i级的应力增量为 趋于无穷小; 孔隙权 利 要 求 书 1/4 页 2 CN 114357564 A 2的轴向应 变 εv为每一级应力增量作用下的应 变Δ εv,i之和: 其中, Evi表示第i级应力增量 对应的孔隙变形模量; 根据推导得到压缩后孔隙的长 度 其中, Lv为孔隙长度; Evi表示第i级应力增量 对应的孔隙变形模量; 从而求 得压缩后 的孔隙的轴向应 变 εv: 其中, σ1表示最大主应力; Ev为孔隙的弹性模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3, 包括 设岩石基质的变形量为ΔLm, 孔隙的变形量为ΔLv, 计算获取岩石基质的轴向应变 εm与岩石 基质的变形量ΔLm的关系和孔隙的轴向应 变 εv与孔隙的变形量ΔLv的关系: 其中, L为柱状岩石单元的轴向长度; ΔLm为岩石基质变形量; ΔLv为孔隙变形; γ为孔 隙在柱状岩石单元的比例; 设柱状岩石单元在轴向应力作用下的宏观变形ΔL=Δ Lm+ΔLv, 求得岩石的基础本构模型: 其中, ε为宏观应变, L为柱状岩石单元的轴向长度; ΔLm为岩石基质变形量; ΔLv为孔隙 变形; γ为 孔隙在柱状岩石单 元的比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4, 包括 将步骤A2获取的岩石基质的轴向应变 εm和孔隙的轴向应变 εv代入步骤A3岩石的基础本构模 型, 获取屈服 点前的岩石的最终本构模型: 其中, E表示岩石材料的弹性模量; μ表示屈服点前岩石材料的泊松比; γ为孔隙在柱状 岩石单元的比例; Ev为孔隙的弹性模量; σ1表示最大主应力; σ2表示中间主应力; σ3表示最小 主应力; 计算孔隙的弹性模量Ev和孔隙在柱状岩石单元的比例γ, 包括: 对于单轴压缩下的应权 利 要 求 书 2/4 页 3 CN 114357564 A 3

.PDF文档 专利 一种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一种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第 1 页 专利 一种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第 2 页 专利 一种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21:27:5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