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网
ICS 65.020 B 16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298—2018 代替 DB63∕T 298-1998 杨干透翅蛾防治技术 2018 - 09 - 25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12 - 01 实施 发 布 DB63/T 298—2018 前 言 本规程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63/T 298—1998《杨干透翅蛾防治技术》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详查、系统调查内容; ——增加了发生期、发生量测算方法; ——删减了氧化乐果、辛硫磷药剂、磷化铝毒签的使用; ——增加了防治效果检查内容。 本规程由青海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提出。 本规程由青海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 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汪荣、于春梅、张彦玲、杨启青、孙万桂、王晓婷、利加才让、张鹏、马万军、 徐浩生。 I DB63/T 298—2018 引 言 杨树是青海省的主要建群树种,也是荒山造林的的当家树种。随着树龄的增长,遭受杨树蛀干害虫 的入侵,特别是杨干透翅蛾的侵害,使树木千疮百孔,生长受抑、木质朽露。严重影响了林业绿化建设 的发展。 1998年省森防站依据省级成果《杨干透翅蛾的研究》,制定了青海省地方标准《杨干透翅蛾防治技 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标准中的调查方法,防治手段已不能适应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的需要,特别化学防治中使用的药剂,由于其毒性较大,目前已被禁用,因此,按照2017年省质监局下 达的任务进行修订,以补充完善此前标准中的不足之处,符合新时期青海省林业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 治发展的需要,使今后杨干透翅蛾综合防控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II DB63/T 298—2018 杨干透翅蛾防治技术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杨干透翅蛾虫情监测、预测预报、发生(危害)程度、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等综 合防控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杨干透翅蛾防治。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杨干透翅蛾(Shecia siningensis Hsu ) 属鳞翅目透翅蛾科、透翅蛾属,主要危害青杨、新疆杨、河北杨、箭杆杨等。 2.2 虫情监测 在生物学、生态学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调查方法,观察种群动态规律。 2.3 标准地与标准株 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分临时标准地和永久标准地两种,前者是调查临时设置的 非固定标准地,后者用于长期、定期监测的固定标准地。标准地内选取用作详细观察的样树为标准株。 2.4 性引诱剂 通过模拟杨干透翅蛾雌成虫引诱雄虫交尾分泌的性激素,人工合成的制剂。 2.5 诱捕器 诱捕器为三角形,诱芯置于其中,成分为性信息素。 3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规律 杨干透翅蛾形态特征、生物学规律见附录A、附录B。 1 DB63/T 298—2018 4 虫情监测调查 4.1 踏查 春季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至秋季落叶前,主要沿道路、林网、村屯周围,用肉眼或望远镜,观察树干 上是否有树皮剥落,木质裸露、不规则的蛀孔、木屑与虫粪的混合物,进行发生范围、发生面积调查。 踏查表参见附录C。 4.2 详查 发生地区进行受害率及虫口密度调查: 2 ——设置标准地进行详查,标准地累计面积不少于寄主面积的 3‰,每块标准地面积 0.07hm ~ 2 0.2hm ,标准地内的树木不少于 100 株。选取 20 株标准株进行危害程度调查,标准株一般采 用对角线、平行取样法,林网或行道树每 1000 株选取 20 株,将调查结果填入详查表,参见附 录 D; ——以虫口密度、有虫株率为统计单位,将杨干透翅蛾危害程度分为三级。详见表 1。 表1 杨干透翅蛾危害程度划分 危害程度 轻 中 重 虫口密度 3~5 6~15 〉15 有虫株率% 3~15 16~35 〉35 注:调查项目中必须符合两项以上,才可计入相应危害程度 4.3 系统监测调查 4.3.1 样地调查 2 2 在已发生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1个~3个固定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0.07 hm ~0.2 hm , 确保标准地内树木不少于100株,选取20株标准样株,进行系统观察。 4.3.2 发育进度调查 对标记的样树每15天开展幼虫、蛹发育情况的系统调查: ——幼虫期:3 月起,在样株标记蛀孔,每 7 天调查每个标记的排粪孔是否有木屑或小细木丝排出。 幼虫虫情调查参见附录 E.1; ——蛹期:4 月起,每 7 天调查株树蛀孔,当不再往外排出虫粪时视为化蛹,蛹期发育调查参见附 录 E.2 4.3.3 成虫调查 4月、9月起,标准地设置5个~10个诱捕器(间距20 mm~50 mm)每天观察成虫出现期及诱蛾数、 成虫期调查参见附录E.3。 4.3.4 调查汇总 调查汇总参见附录E.4、附录E.5。 2 DB63/T 298—2018 5 预测方法 5.1 发生期预测 期距法,根据杨干透翅蛾各虫态的发育进度调查,预测各虫态的发生期,以式(1)表示。 F  Hi  ( Xi  Sx) ................................... (1) 式中: F —预测某虫态出现日期; Hi —起始虫态发生期实际出现日期; Xi —平均期距值; Sx —平均期距值的标准差。 5.2 发生量预测 根据杨干透翅蛾信息素诱捕器平均诱蛾数,进行发生量预测,以式(2)表示。 PM  S M  PF .................................... (2) SF  B  A 式中: PM —每亩雌蛾数量; S M —雌性比 1.0; PF —平均诱获雄蛾数量; S F —雄性比 1.0; B —诱捕率; A —每个诱捕器有效诱捕面积。 5.3 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树种所占比例、分布和面积,以及成虫扩散距离、风向、人为活动和物流等情况,预测分布范 围和可能达到的危害程度。 6 防治技术措施 6.1 检疫 6.1.1 产地检疫 种苗(胸径大于8cm)、观察是否有排木屑与虫粪的蛀孔,进行详细检查,必要时作解剖检查。 6.1.2 调运检疫 对从杨干透翅蛾发生区调运的杨树种苗、原木等严格进行复检。 3 DB63/T 298—2018 6.1.3 检疫处理 通过检疫发现的活虫体,及时进行检疫除害处理,处理合格后凭《林业植物检疫证书》调运。 6.2 营林措施 加强管护,营造针阔混交林、栽植抗虫性树种,清理虫害木,对危害严重无防治价值的虫害木,及 时清理,减少虫源。 6.3 物理措施 性信息素诱捕,使用方法见附录F。 6.4 化学措施 6.4.1 打孔注药 幼虫期,用树干打孔机,在树干基部打斜孔,将具内吸性的药剂注入孔内,用泥将孔口封住。 6.4.2 药棉堵孔 幼虫期,将浸过药液的棉花塞入树干虫孔内,用泥封住虫孔。 6.5 生物措施 保护天敌,采取人工挂鸟巢、设饵木或其他措施保护和招引啄木鸟、戴胜。 7 防治效果检查 7.1 检查内容 防治效果以幼虫死亡率、成虫防治率表示。 7.2 检查时间 幼虫防治效果在防治结束后2周~3周后进行,成虫防治效果检查在防治后1周~2周后进行。 7.3 检查方法 7.3.1 幼虫防治效果检查 与防前调查在同一标准地内,每个标准株上标记出排木屑的虫孔(活虫数),防后统计标记的虫孔 是否继续排木屑,统计标准株上的活虫数、死亡虫数,计算死亡率,以式(3)表示。 D X  100% ................................... (3) X Y 式中: D -死亡率; X -死亡虫数; Y -活虫数。 4 DB63/T 298—2018 7.3.2 成虫防治效果检查 与防前调查在同一标准地内,防治后调查标准株上的羽化蛹壳数、诱蛾数来确定防治率,以式(4) 表示。 C V ......................................... (4) N 式中: C -成虫防治率; V -诱蛾数; N -羽化雄蛹壳数。 注:羽化雄蛹壳数为羽化蛹壳数的一半。 5 DB63/T 298—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杨干透翅蛾形态特征 A.1 成虫 体蜂状,前翅狭长,后翅扇形,前、后翅均透明,缘毛深褐色。腹部具5条黄褐相间的环带。雌蛾 体长25 mm~30 mm,翅展45 mm~55 mm。触角棍棒状,端部尖而稍弯向后方,腹部肥大,末端尖而向下 弯曲,产卵器淡黄,稍伸出;雄蛾体长20 mm~25 mm,翅展40 mm~45 mm。触角栉齿状,较平直,腹部 瘦小,末端长有1束密集的褐色毛丛。 A.2 蛹 褐色,纺锤形,长25 mm~35 mm,每节后缘有细刺2排,尾部具粗壮的臀刺10根。 A.3 幼虫 体圆筒形。初孵幼虫头黑色,体灰白色;老熟幼虫头深紫色,体黄白色。体长40 mm~45 mm,体表 具稀疏黄褐色细毛。 A.4 卵 长圆形,褐色,表面光滑,无光泽。 6 DB63/T 298—2018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杨干透翅蛾生物学规律 B.1 主要寄主 国内分布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青海省内均有分布。主要寄主植物有箭杆杨(Populus nigra var. thevestina)、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e)、青杨(Populus cathayana)、大官杨(Populus dakuanensis)、合作杨(Populus× xiaozhuanica cv.)、河北杨 (Populus hopeiensis) 、 冬 瓜 杨 (Populus purdomii) 、 欧 洲 大 叶 杨 (Populus candicans) 、 北 京 杨 (Populus beijingensi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等杨属的 蛀干害虫。 B.2 生活史 二年发生一代,跨3个年度。当年孵化幼虫孵化侵蛀期主要在7月中下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幼 虫蛀入树干后,多潜伏皮下或在木质部虫道内越冬。幼虫入侵后在树干内经过2个冬季,危害时间长达 22个月。翌年春季4月初活动危害,至10月上旬停止取食,第二次越冬。老龄幼虫越冬后,第三年春季3 月下旬再行危害,7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8月中旬成虫出现,8月底至9月初为羽化盛期,9月

pdf文档 DB63-T298-2018 杨干透翅蛾防治技术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298-2018 杨干透翅蛾防治技术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298-2018 杨干透翅蛾防治技术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298-2018 杨干透翅蛾防治技术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6:10:1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