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 人民共和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
(10)授权公告 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 号 202111613349.9
(22)申请日 2021.12.28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13987729 A
(43)申请公布日 2022.01.28
(73)专利权人 广州市交通 规划研究院
地址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仁路1
号广仁大厦15楼
(72)发明人 景国胜 马小毅 刘明敏 何鸿杰
李彩霞 刘新杰 金安 陈先龙
李磊 陈建均 张科 吴恩泽
(51)Int.Cl.
G06F 30/18(2020.01)
G06F 30/20(2020.01)
G06K 9/62(2022.01)G06F 111/04(2020.01)
(56)对比文件
CN 112309119 A,2021.02.02
CN 111260221 A,2020.0 6.09
CN 112347596 A,2021.02.09
CN 109808741 A,2019.0 5.28
CN 112861383 A,2021.0 5.28
陈建均. 《基 于聚类分析法的广州地铁周末
客流变化规律》 . 《轨道交通》 .2019,第141-147
页.
审查员 李艳丽
(54)发明名称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的大规模城市轨道网络
自动生成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的大规模
城市轨道网络自动生成方法, 分为六个步骤: S1
建立数学模型; S2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多个站点聚
类; S3对各个站点聚类求解最小生成树, 合并各
个最小生成树; S4对合并后生成的网络方案进行
网络修正; S5计算修正后的生成网络方案的总长
度, 若小于最小总长度, 更新最优生成网络方案
和最小总长度; S6若迭代次数未达到上限, 回到
步骤S3, 多次迭代以上步骤S3 ‑S5, 否则结束流
程; 所述生成方法能够基于土地利用的站点选址
方案, 量化地进行城市轨道网络设计, 以克服主
观设计规划方案难度高、 站点和网络结构形式繁
多、 影响因素较多导致方案优选困难等问题, 提
高城市轨道网络规划的科 学性和合理性。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11页
CN 113987729 B
2022.03.01
CN 113987729 B
1.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的大规模城市轨道网络自动 生成方法, 所述轨道网络自动 生成方
法能够基于站点选址方案 自动生成整体轨道网络; 所述站点选址方案包括站点编号、 名称
和对应的空间地理位置坐标; 其特 征在于, 详细步骤如下:
S1根据站点选 址方案选择聚类算法, 建立数 学模型;
S1.1设站点选址方案内的站点集合为
, 期望生成的轨道网络表示为决策变量矩阵X,
矩阵中对应的某一元 素为
, 其实际意 义为:
S1.2对模型进行多种约束, 所述约束包括站点间可达性约束、 站点的度约束、 线路角度
约束、 站间距约束, 所述约束将通过生成网络修 正方法得到满足;
S1.3对于城市轨道交通, 轨道网络生成的目标 是得到长度最小化的生成网络:
式中, cij——站点i和站点j间单位长度固定建 设成本;
dij—— 站点i和站点j间的线路建 设长度;
S2进行聚类分析并获得多个站点聚类;
S2.1根据站点的空间地理位置坐标, 对站点选址方案中的站点进行空间上的层次划
分, 将所有站点划分为 不同的站点群, 并预 先构造生成网络的初始形态;
S2.2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网络所对应的最适用聚类算法不相同, 按照以下情形进行选
择:
1) 环形、 曲线和条状线路组成的轨道网络: 基于层次聚类中的单 连接准则;
2) 放射性和混合轨道网络: K ‑Means算法;
3) 多中心团块状轨道网络: 除谱聚类算法外任何算法均可;
S2.3在确定使用的聚类算法后, 使用平均轮廓系数评价聚类效果, 并根据评价结果选
择最优的聚类算法超参数, 轮廓系数由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ai——在同一个聚类内, 站点 i和其他簇内站点的平均距离;
bi——站点i和站点i所在聚类相邻最接 近聚类内所有站点的平均距离;
S3对各个站点聚类求 解最小生成树, 合并各个最小生成树, 直到站点间相互可达;
最小生成树的求 解基于聚类分析 得到的站点群, 具体步骤如下:
S3.1聚类分析: 将构成轨道交通网络所有的站点聚类, 按照站点的相对位置采用适当
的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块;
S3.2最小生成树求解: 使用Krusk al算法求解各个聚类的最小生成树, 对所有站点构 建
最小生成树的总问题分解 为对各个 较小聚类构建最小生成树的子问题;
S3.3子最小生成树合并: 将求解子问题得到的最小生成树合并为所有站点的生成树,
该生成树的边的总长度应接近对所有站 点直接构建的最小生成树, 合并的原则是在使 所有权 利 要 求 书 1/3 页
2
CN 113987729 B
2站点之间相互可达, 同时网络总长度增 加最小化;
S4对合并后生成的网络方案进行网络修 正;
S5计算修正后的生成网络方案的总长度, 若小于最小总长度, 更新最优生成网络方案
和最小总长度;
S6若迭代次数未达到上限, 回到步骤S3, 多次迭代以上步骤S3 ‑S5, 否则结束流程, 即可
得到最优生成网络方案和最小总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的大规模城市轨道网络自动生成方法, 其
特征在于, 步骤S4对合并后生成的网络方案进行网络修 正, 步骤如下:
三角形分支修复: 三个站点仅需由两条较短的边连接即可保持相互可达, 对不符合要
求的站点进行修 正;
锐角分支修正: 对从多条线路交叉处的锐角部分延伸出来的站点数量仅为2 的错误分
支进行修 正, 将该错 误分支融合到临近线路;
线路交叉修复: 在网络密度较大处, 对大量聚集、 紧邻的异常的交叉点进行修复和融
合;
冗余分支合并: 移除两段平行直线段间存在多余连接, 并进行调整;
起终点站点筛选: 度为1的站点若不是起终点站点, 需要在满足约束的情况下与周边站
点建立新连接相连, 以延长潜在线路的长度;
锐角线路修复: 网络部分区域的边集不满足角度约束, 角度过小, 需要对不满足约束的
边集进行修复;
潜在线路延长: 在将最小生成树求解算法应用于棋盘型网络而非放射型网络时, 会导
致生成网络无法形成棋盘型网络, 大部分站点之间处于不相互直接连接的状态, 经过较多
站点的长距离线段 无法形成, 潜在线路较短, 需要尽可能将某些网络 部分进行延续。
3.根据权利要求1 ‑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的大规模城市轨道网络自动生成
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S1.2中, 所述站点间可达性约束、 站点的度约束、 线路角度约束、 站
间距约束如下:
1) 站点间可达性约束: 所有站点必须全部被网络访问, 即任意两站点间一定可达; 设网
络X对应的可达矩阵为A, A可通过Warshall算法计算得到, 当站点 i和j之间相互可达时, A的
元素aij=1, 否则aij=0; 该约束可以表示 为:
2) 站点的度约束: 网络中以某一站点 为端点的边设置的最大 数量; 该约束可以表示 为:
式中, Pmax——站点的最大度;
3) 线路角度约束: 网络 中的欧拉路径非交点部分, 角度不能过大; 设站点间的距离矩阵
为D, 若站点 i和站点j间存在邻 接关系, 其元素 dij表示站点间的邻 接距离; 若站点 i和站点j
间不存在邻接关系, dij表示站点间的直线距离; 若 i=j, 则dij=0; 对于欧拉路径上三个连续
的站点i, j, h, 应满足如下关系:权 利 要 求 书 2/3 页
3
CN 113987729 B
3
专利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的大规模城市轨道网络自动生成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22:19:4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