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网
ICS 65.020.01 B16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497—2015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cast and ecological control of main pests of tea plant 2015 - 02 - 28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06 - 01 实施 发 布 DB35/T 1497—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福建省农业厅农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光远、曾明森、王庆森、尤民生、杨广、黄佳佳、刘丰静、王定锋、李慧玲、 张辉。 I DB35/T 1497—2015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树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Warren、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 & Kasai、茶橙瘿螨Acaphylla steinwedeni Keifer、茶 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等的调查、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茶区的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防治指标 害虫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 3.2 防治适期 害虫生长过程中,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 3.3 安全间隔期 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 3.4 发虫中心 茶园中1~3龄幼虫集聚的茶丛蓬面区域。 1 DB35/T 1497—2015 3.5 茶园类型 茶树品种、树龄(幼龄茶园、成龄茶园与衰老茶园)以及在当地具有代表性且与茶叶生产密切相关 的主要栽培因子的组合。 3.6 棋盘式取样法 将所调查的田块均匀地划成许多小区,形如棋盘方格,然后将调查取样点均匀分配在田块的一定区 块上。 3.7 害虫的发生期 某种害虫的某一发生阶段(如害虫的某虫龄、虫态等)的出现日期。在害虫发生期预测中,常将某 一害虫的某一虫态或某一虫态的发生期,按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的分布进度划分为始见期、始盛期、高 峰期(还可分第一、第二…高峰期)、盛末期及终见期。在茶树害虫测报中,常将某一虫态出现16 %~ 20 %、45 %~50 %、80 %~84 %分别判断为始盛期、盛期(高峰期)、盛末期。 4 假眼小绿叶蝉(茶小绿叶蝉)调查与预测 4.1 测报调查 4.1.1 虫口密度调查 4.1.1.1 4.1.1.1.1 越冬虫口基数调查 调查时间与次数 每年秋茶停采后至次年3月份,分别在旬平均气温降至10 ℃和回升到10 ℃时各调查一次。 4.1.1.1.2 调查方法 2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 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 少于25个,以盆拍法调查,每点调查1盆。调查时,一手持盆口内径为33.3 cm的白色搪瓷盆于样点茶蓬 下方承接,另手迅速拍打样点茶蓬3下,拍落假眼小绿叶蝉(以下简称“叶蝉”)成虫和若虫,各调查 点的拍打力度应保持一致。记录落于盆内的叶蝉成虫和若虫数,待所有调查点拍盆完成后按公式(1)计 算虫口密度,统计数据记录见表1。 D= 式中: D--虫口密度,单位为头/667m2; d--各盆虫口数(头); n--调查总盆数(盆); s--每盆盆口面积,单位为m2; 2 ∑ d × 667 × r ns ................................... (1) DB35/T 1497—2015 r--树冠覆盖度(%),指茶树树冠或茶丛垂直投影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比例。 表1 日期 茶园类型 (月/日) 4.1.1.2 树冠覆盖 假眼小绿叶蝉越冬虫口基数调查统计 样点数 度(%) (盆) 虫量(头) 盆口面积 2 (m ) 若虫 成虫 虫口密度 合计 (头/667m2) 备注 发生期虫口密度调查 4.1.1.2.1 调查时间与次数 每年3月至11月调查,每5 d调查一次。 4.1.1.2.2 调查方法 2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 以上。晴天于清晨露水未干时调查,阴 天全天均可调查。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5个,每样点调查叶片不少于100张,随机查看顶 芽下第二叶,或对夹第二叶叶面、叶背上的叶蝉成虫与若虫数,按公式(2)计算平均百叶虫数(虫口 密度),统计数据记录见表2。 D = 100 × c ...................................... (2) n 式中: D--平均百叶虫数,单位为头/百叶; c--调查总虫数(头); n--调查总叶片数(张)。 表2 日期 (月/日) 4.1.2 4.1.2.1 茶园类型 假眼小绿叶蝉发生期虫口密度调查统计 虫量(头) 检查叶片数 (张) 若虫 成虫 虫口密度 合计 (头/百叶) 备注 新梢被害率及被害程度调查 调查时间 结合叶蝉虫口密度调查时进行。 4.1.2.2 调查方法 2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 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样点数不 少于30个,将边长为0.33 m的正方形铁线框,套在调查点茶树采摘冠面上,检查框内茶叶新梢总数和受 害新梢数,并按新梢受叶蝉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按公式(3)计算新梢受害率,按公式(4)计算新梢各 级被害率,统计数据记录见表3。 e = 100 × ∑a ∑m ..................................... (3) 3 DB35/T 1497—2015 式中: e--新梢被害率(%); a--各样点被害新梢数(个); m--各样点新梢数(个)。 e' = 100 × ∑ a' ..................................... (4) ∑m 式中: e’--新梢被害率(%); a’--各样点被害新梢数(个); m --各样点新梢数(个)。 表3 茶 日期 样点 园 (月 /日) 数 类 (个) 型 0级 调查 新梢 数 (个) 茶树新梢受假眼小绿叶蝉危害情况调查统计 1级 2级 4级 占总 占总 占总 占总 3级 占总 被害 被害 个 数百 个 数百 个 数百 个 数百 个 数百 梢数 梢率 数 分比 数 分比 数 分比 数 分比 数 分比 (个) (%) (%) (%) (%) (%) 备 注 (%) 注:茶树新梢受假眼小绿叶蝉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0 级 未受害期。芽叶生长正常,未受害。 1 级 湿润期。受害芽叶出现湿润状斑,晴天午间芽叶出现凋萎状,夜间、清晨、雨天能恢复正常。 2 级 红脉期。叶脉、叶缘变暗红,对光观察更明显。 3 级 焦边期。叶脉、叶缘红色转深,并逐渐向叶片中部扩张,叶尖、叶缘逐渐卷曲,形成“焦头”、“焦边”,芽叶 生长停滞。 4 级 枯焦期。“焦头”、“焦边”不断向全叶扩张,至全叶枯焦,甚至脱落,如同火烧。 4.2 测报 4.2.1 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当年1月至2月的气温情况,分析叶蝉发生趋势。形成虫口高峰单峰型年份的条件是:1月至2 月连续两旬平均气温在0 ℃以下, 或有一个月的月均温低于0 ℃,而且日均温在0 ℃以下的天数连续维 持10 d以上。形成虫口高峰双峰型年份的条件是:1月至2月气温高于上述指标。 4.2.2 4.2.2.1 发生期预测 第一虫口高峰始期预测 第一虫口高峰始期预测式: y = 14.043 − 0.258 x1 − 0.006( x2 − 200 ) .......................... (5) 式中: y--第一虫口高峰始期代号,1 为 5 月上旬,2 为 5 月中旬,余类推; 4 DB35/T 1497—2015 x1--1 月和 2 月旬均温总和的数值,单位为℃; x2--3 月至 4 月总降雨量的数值,单位为 mm。 4.2.2.2 第二虫口高峰始期预测 发生趋势预测虫口高峰呈双峰型年份,在第一虫口高峰后,旬平均气温超过26.0 ℃以后再逐渐下 降,至旬平均气温首次低于26.0 ℃的日期,加上20 d,所得日期即为第二虫口高峰始期。 4.3 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 夏茶期间百叶虫量高于6头,秋茶期间百叶虫量高于12头时达到防治指标。在5月至6月,8月至9月 间若虫占总量达84 %时为防治适期。 5 茶尺蠖调查与预测 5.1 测报调查 5.1.1 越冬蛹基数调查 5.1.1.1 调查时间 每年11月下旬在茶尺蠖越冬幼虫入土化蛹后,及次年2月初成虫羽化前各调查一次。 5.1.1.2 调查方法 2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 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 少于30个,每个样点挖取茶丛下方长和宽各33 cm、深5 cm的土壤,清点土壤中茶尺蠖活蛹、死蛹数。 按公式(6)计算越冬蛹基数,统计结果记录于表4。 D= ∑m 33 × 33 × n × r × 667 × 10000 ............................. (6) 式中: 2 D--越冬蛹基数,头/667m ; m--各样点活蛹量(头); n--样点数; r--存活率(%)。 表4 调查日期 (月/日) 5.1.2 5.1.2.1 茶园类型 茶尺蠖越冬蛹基数调查统计 蛹数(头) 调查面积 2 (m ) 死蛹 活蛹 合计 死亡率 存活率 蛹密度 (%) (%) (头/667m2) 备注 越冬代成虫羽化进度调查 调查时间 于2月初结合茶尺蠖越冬蛹基数调查进行。 5.1.2.2 调查方法

pdf文档 DB35-T 1497-2015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497-2015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497-2015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497-2015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9:32:37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