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20 B31 团 体 标 准 T/NTRPTA0037—2020 鲜食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规程 2020-10-30发布 2020-11-30实施 南通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NTRPTA0037—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提出单位: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本文件起草单位: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本文件归口单位:南通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牟建梅、张国芹、陈虎根、刘照坤、张胜、王若莺、董建明、徐溟、江扬先、 胡素珍、赵小娟、严龙、束皙蔚。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NTRPTA0037—2020 鲜食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黄秋葵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措施、田间管理、有害生物防治、采收和生产记录。 本文件适用于南通市、苏州市以及相似生态区的鲜食黄秋葵露地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 GB/T3543.2 农作物种子...68.黄秋葵 GB/T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T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1655 蔬菜包装标识通用准则 NY/T1868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有机肥料 NY5010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DB32/T1108 黄秋葵生产技术规程 3产地环境 应符合NY5010的规定。 4生产技术措施 4.1品种选用 选用五福、95-1、苏优葵3号等长果型、产量高的品种。 种子质量应符合GB/T3543.2的规定。 4.2整地作畦 4.2.1耕整地 应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田块种植,切忌与棉花等锦葵科作物连茬。播 种或定植前,将土地深耕20cm~30cm,基肥以优质腐熟的农家肥为主,施腐熟农家肥1500kg/亩~ 2000kg/亩,或商品有机肥500kg/亩~1000kg/亩。每亩配施过磷酸钙25kg,磷酸二铵15kg~30kg, 草木灰100kg~150kg或硫酸钾15kg,其中三分之二沟施,三分之一拌匀穴施。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规定,商品有机肥应符合NY/T1868的规定。 4.2.2做畦 畦宽70cm~80cm、高20cm~30cm,沟深30cm。畦面用黑色或银黑双色地膜覆盖于种植行上,盖 严盖实。 4.3催芽 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1h~2h,再将其浸入55℃~60℃的热水并不断搅拌,保持55℃水温15min 后自然冷却,继续浸种3h~5h,将种子捞出洗净、沥干,再用湿毛巾包好,在25℃~30℃条件下催 芽48h,待一半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4.4直播技术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NTRPTA0037—2020 24.4.1播种时间 从4月上旬至8月下旬均可以播种,宜播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 4.4.2播种密度 宜选隔年收获的种子穴播,株距50cm,行距70cm。 4.4.3播种方法 每穴播种2粒,播种后覆细土2cm~3cm,再覆盖薄膜。 4.4.4定苗 在第一片真叶展开时进行第一次间苗,去掉病残弱苗;当2片~3片真叶展开时定苗,每穴留一 株壮苗。 4.5育苗移栽技术 4.5.1穴盘育苗 采用蔬菜商品育苗基质,宜选用规格为50穴或72穴的育苗穴盘,穴盘播种后,待子叶平展前后间 苗只留1株/穴。 4.5.2苗期管理 最低温不低于15℃。防止水大,偏干管理。 4.5.3移栽 选择晴天傍晚或阴天幼苗第二片真叶长出后田间定植,每畦定植2行,株距50cm,行距70cm,带 基质定植,定植后浇含氮0.1%的定根水。 5田间管理 5.1追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按NY/T496的规定进行合理平衡施肥,适当增施钾肥。出苗后15d或 定植7d~14d浇一次含氮0.1%~0.2%的缓苗水。采收期间隔半月追肥1次,每次施复合肥 (N:P2O5:K2O=16:8:21)5kg/亩~10kg/亩,共追施4次。采收期每半月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 溶液1次。 5.2水份管理 生长期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无积水。夏季午旱时随时浇水,注意保持畦面湿润;雨季水多、温度 高,要及时清沟沥水。 5.3培土与整枝 5.3.1培土 定植后培土1次,封行前结合追肥进行中耕清沟培土,开花结果盛期中耕、除草、培土,防止植株 倒伏。 5.3.2整枝 提倡单杆整枝,也可视苗及肥力供给情况采取双杆或多杆整枝,除预留的侧枝外及时打掉侧枝及剪除已采收 过嫩果的各节老叶。 5.4除草 提倡人工或机械除草,配套养鸭或鹅除草、地膜覆盖防草等。 5.5清洁田园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NTRPTA0037—2020 3采收结束后,将植株连根拔起,并运出田外集中无害化处理。 6有害生物防治 6.1主要病虫害 猝倒病、立枯病、蚜虫、斜纹夜蛾等。 6.2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 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 6.3农业防治 宜与非锦葵科作物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合理安排生产茬口,加强田间管理,改善 株间通透性,合理灌溉,科学施肥。及时中耕除草,清除并集中处理黄秋葵植株残体。酸性土壤(pH 值﹤6),整地前每亩施用生石灰50kg~100kg,秋翻冬灌冻土。 6.4物理防治 6.4.1黄板诱杀 蚜虫等害虫可用黄板进行诱杀,在植株群体上方20cm~30cm按每亩放置25块~30块(规格:25cm ×40cm)。 6.4.2昆虫性诱剂诱杀 斜纹夜蛾专用诱捕器在田间放置间距为30m~50m,放置高度以高于植株20cm~30cm为宜。 6.4.3灯光诱杀 选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等夜蛾害虫,每20000m2(30亩)放置1盏杀虫灯。 6.5化学防治 猝倒病和立枯病在齐苗后采用72.2g/L的霜霉威盐酸盐500倍~800倍液喷雾1次,间隔10d再采 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800倍液喷雾1次。 7采收 根据不同品种特性、角果用途,一般花谢后4d~7d,即可采收。嫩果上市一般果长8~10cm;用于 加工果长在8cm~12cm。 产品运输、包装材料应符合GB/T6543、GB9687、NY/T1655的规定。 8生产记录 应建立健全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和生产记录,记录保存期为2年以上。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NTRPTA0037—2020 4南通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团体标准 《鲜食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任务的来历及工作简要过程 黄秋葵,别名秋葵夹、羊角豆,学名咖啡黄葵,属锦葵科黄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生长于热 带和地中海气候地带,目前我国南北各地均有种植,尤以南方居多,江苏省也是黄秋葵栽培面积较大的 省份之一。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具有蔬菜研究团队,具备相关的专业人员,2017年后联合盐城市农科院、 南通市农科所等单位联合试验、现场考察、广泛调研,对黄秋葵生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关键在选择品种、 整地作畦、播种、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科学采收等,并不断完善,在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 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于今年10月完成了《鲜食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审定稿 的起草工作,待审定。 二、进行的主要调查研究和试验验证 为编制《黄秋葵栽培技术规程》,苏州市农科院牵头通过试验验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发现 目前生产上使用品种均存在不同程度早衰,严重影响黄秋葵产量,本标准明确黄秋葵推荐品种,为生产 者选择提供依据;给出直播与移栽两种方式也为生产者提供选择空间;研究表明立秋后到采收结束这段 时间占黄秋葵采收期的一半,但产量占比缺低于1/2,因此采用必要的栽培措施以提高立秋后黄秋葵的 鲜荚产量,是本规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些研究为本标准的起草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技术指标的依据及确定原则 本标准引用的规范文件有GB/T8321、GB9687、GB/T3543.2、GB/T6543、NY/T496、NY/T1868、 NY5010、NY/T1655、DB32/T1108等。标准数据采用生产实践上通用的模式数据,较为贴近实际,具有 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四、预测经济效益 黄秋葵是典型的药食同源作物,营养物质多样使得它的认可程度非常高,具有抗疲劳、抗氧化、降 血压、降血脂和抗癌等作用,因此食用黄秋葵不仅能够提供食用普通蔬菜所具备的基本营养,还能保健, 因此黄秋葵荚果价格相对较高,尤其是在采收初期的6月和采收结束前的9月,因此合理的栽培技术可 以促使黄秋葵提早上市、后期延缓产量减少速度,对黄秋葵生产者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pdf文档 T-NTRPTA 0037—2020 鲜食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NTRPTA 0037—2020 鲜食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规程 第 1 页 T-NTRPTA 0037—2020 鲜食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页 T-NTRPTA 0037—2020 鲜食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2-15 01:59:46上传分享
加微信群 有优惠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