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59.080.30
CCSW04
T/CNTAC65—2020
纺织品织物折皱回复性的测定
动态回复角法
Textiles—Determinationofthefabriccreaserecoverypropertybymeasuring
thedynamicrecoveryangle
2020-12-01发布 2021-01-01实施
T/CNTAC 65—2020
I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南大学、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联发纺织
股份有限公司、丹阳市丹盛纺织有限公司、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卫东、王蕾、王鸿博、范雪荣、潘如如、傅佳佳、张建祥、倪爱红、耿
彩花、曹秀明、刘丽艳、于拥军、唐文君、邵育浩、周利军、庄伟华。
本文件文本可登录中国纺织标准网(www.cnfzbz.org.cn) “CNTAC标准工作平台”下载。
本文件版权归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所有。未经事先书面许可,本文件的任何部分不得以任何形
式或任何手段进行复制、发行、改编、翻译、汇编或将本文件用于其他任何商业目的等。 C N T A CVâOShQÆ
N-Vý~º~Ç]åNTTOhQÆSbg/YÔTXO
~º~Ç]åNyÑ[fbg/SÑ\UN-_Ã
u5Ýÿ 0 1 0 - 8 5 2 2 9 3 8 1
®{±ÿ c n f z b z @ 1 2 6 . c o m
QW@ÿ w w w . c n f z b z . o r g . c nT/CNTAC 65—2020
II引 言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 7、9.1、9.2、9.3与专利号为
ZL201910048121.6 名称为一种织物自动精准对折装置及检测方法、美国专利申请号为 16/536805 名称
为Fabric automatic precise folding device and detection method 、专利申请号为 CN201910495039.8 名称
为一种基于幂函数方程的织物折皱回复性评价方法、美国专利申请号为 16/536870 名称为 Method for
evaluating crease recovery of fabrics based on power function equation 相关的专利的使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保证,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
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
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
专利持有人:江南大学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 1800号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
专利的责任。T/CNTAC 65—2020
1纺织品 织物折皱回复性的测定 动态回复角法
1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以织物折皱回复指数表示织物折皱回复性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各种机织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6529 纺织品 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织物折皱回复性 fabric crease recovery property
织物在一定压力和一定时间下折叠加压,卸除负荷后,织物折痕处能回复到原来状态至一定程
度的性能。
[来源: GB/T 3819 —1997,3.2]
3.2
织物折皱回复时刻 tfabric crease recovery time
织物在一定压力和一定时间下折叠加压,卸除负荷后,织物折皱回复过程的某一时刻。
3.3
织物折皱回复角 f(t)fabric crease recovery angle
在规定条件下,受力折叠的试样卸除负荷,在织物折皱回复过程中某一时刻两对折面形成的角
度。
3.4
织物初始回复角度 afabric initial recovery angle
折皱回复开始后第一秒结束瞬时的折皱回复角度值。 C N T A CVâOShQÆ
N-Vý~º~Ç]åNTTOhQÆSbg/YÔTXO
~º~Ç]åNyÑ[fbg/SÑ\UN-_Ã
u5Ýÿ 0 1 0 - 8 5 2 2 9 3 8 1
®{±ÿ c n f z b z @ 1 2 6 . c o m
QW@ÿ w w w . c n f z b z . o r g . c nT/CNTAC 65—2020
23.5
织物初始回复强度 bthe rapidity of fabric recovery
折皱回复开始后第一秒结束瞬时的折皱回复角速度(即第一秒相邻的无限短时间内的角位移与
通过这段角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与第一秒内平均回复角速度(即第一秒的折皱回复角与所用时间
1s的比值)之比。
3.6
织物折皱回复指数 fabric crease index
织物在特定折叠方式下,其初始回复角度与初始回复强度的比值。
4 原理
在规定条件下对试样弯曲折叠、施加一定时间压力。卸除负荷后,在一定的折皱回复时间内,
测量每个时刻的折皱回复角,得到回复过程的“时刻—平均回复角” ,并进行幂函数方程拟合。利用
方程常数得出经向正面、经向反面、纬向正面、纬向反面折痕形式的织物折皱回复指数,以四种折
痕形式的织物折皱回复指数的平均值评价织物的折皱回复能力。
5 试样
5.1 数量
每个样品的试样数量 12个,即试样的经向(直向)和纬向(横向) 、正面对折和反面对折各 3个。
5.2 取样
从待测织物上裁剪尺寸为 40mm×15mm的试样,试样离布边距离大于织物幅宽的 1/10,目视无
疵点,无明显的折皱和变形。试样取样部位示意图见图 1。织物幅宽
的1/10
纬向经向
图 1 试样取样部位示意图T/CNTAC 65—2020
36 调湿及试验用大气
6.1试样的预调湿和调湿按GB/T 6529规定进行。
6.2如需要,测定试样在高湿大气下的回复角,即温度为35℃±2℃,相对湿度为90%±2%,试样可
不进行预调湿。
7 仪器
织物折皱回复自动测试仪应至少满足以下基本要求(示意图见图2) :
a)能提供在0N到10N范围内可调的压力负荷,调节精度为±0.02N;
b)加压过程保证试样受到水平方向恒定压力夹持,卸压过程保证试样被夹持翼的位置固定,且
折痕线与水平面垂直;
c)在织物折皱回复阶段,图像采集相机连续采集织物折皱回复过程视频图像,帧频为1 fps;
d)回复角测量精度为±0.1°;
e)对测得的“时刻—回复角”结果具有数据处理能力。
图 2 织物折皱回复性自动测试仪结构示意图1 2 34 5 7 6
说明:
1——试样升降台;
2——试样放置槽;
3——旋转移送平台;
4——试样握持气缸;
5——旋转移送气缸;
6——试样加压气缸;
7——图像采集相机 C N T A CVâOShQÆ
N-Vý~º~Ç]åNTTOhQÆSbg/YÔTXO
~º~Ç]åNyÑ[fbg/SÑ\UN-_Ã
u5Ýÿ 0 1 0 - 8 5 2 2 9 3 8 1
®{±ÿ c n f z b z @ 1 2 6 . c o m
QW@ÿ w w w . c n f z b z . o r g . c nT/CNTAC 65—2020
48 试验步骤
8.1沿长度方向对称弯曲对折试样,不影响试样折叠位置,加压压力为10N,加压时间为5min。
注:加压压力可根据协商选择5N。
8.2待达到规定加压时间时自动卸压, 同时图像采集相机记录试样从回复过程开始后5min的视频图
像,1 fps的帧频则300帧。
8.3测试仪器对采集到的视频图像进行实时处理,计算每帧视频图像的回复角度,得到测试试样的
300个“时刻—回复角”数据,每种折叠方式需取3块试样进行测试,并求对应回复时刻的平均回复
角,按GB/T 8170修约数值到一位小数,得到该折叠方式试样的“时刻—平均回复角”数据。
8.4织物试样的测试折叠方式分为经向正面、经向反面、纬向正面、纬向反面四种,对不同折叠方
式的试样进行测试,则得到四组不同折叠方式的“时刻—平均回复角”数据。
9 试验结果计算
9.1将四组“时刻—平均回复角”数据分别自动拟合为如式(1)所示的幂函数方程。
…………………………………………(1)
式中:
t——织物折皱回复时刻,s;
f(t)——t时刻织物试样的回复角度,°;
a——织物初始回复角度,°;
b——织物初始回复强度。
9.2按式(2)分别计算经向正面、经向反面、纬向正面、纬向反面的织物折皱回复指数,结果按
GB/T 8170 修约至1位小数。
ki=a/b………………………………………………(2)
式中:
i为1、2、3、4,分别代表经向正面、经向反面、纬向正面、纬向反面四种折痕形式,